“骂就骂吧,跟壮壮导演比,我其实很幸运了。”
聊天的过程中,李玉会时不时流露出这样无可奈何的情绪。
《断桥》已经上映5天了,票房1.74亿,不低,但豆瓣分数却不如人意,仅有6.3,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电影的争议铺天盖地。
作为导演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批评的?是否有委屈之处?是否有反省之处?又是否某一刻会感到出离的愤怒?
抱着这些疑问,Sir约了李玉,聊了整整两个小时。
不得不说,李玉的“大胆”超出了Sir的想象,我们聊王俊凯,聊马思纯,聊范伟,但更多的是,聊争议,聊删减,聊整个创作环境。
这样一点一点,就像搭积木一样,居然拼凑出了这部电影本该有的样子。
何以一部电影会被如此抽筋断骨?主动阉割?还是被动审查?
或许,我们聊的,又不止是一部电影。
01
为什么不报警
“她说,我不知道。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陷入这种境地。
我可能也想报警。
但在报警的时候,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警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受到不公平,在冤屈的时候,会先发声,会先在网上引起热度。”
——李玉
“为什么不报警”。
影片中,女主角闻晓雨(马思纯饰)终于拿到了杀父仇人朱方正(范伟饰)的犯罪视频证据,但她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决定去手刃仇人,以至酿成大错,这让许多观众大呼“降智”。
老实说,Sir理解这种疑惑。
首先,报案找警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其次,闻晓雨从一个在食堂独自吃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女学生,转变成这么一个暴戾的人,有些突兀了。
但,或许是我们把一切想简单了。
李玉提起了策划组的一个90后女孩,当初,她也问了那个女孩同样的问题。
女孩摇摇头,“我不知道”。
就像李玉的那篇微博说的,人性复杂,不是非黑即白。
“我们都没有遇到过自己的父亲被自己认为是亲人的养父谋杀的处境。”
李玉对此的解释是,一,她不相信警察,二,人的冲动反应。
“在报警的时候,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警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受到不公平,在冤屈的时候,会先发声,会先在网上引起热度。”
“从情绪上,如果我的亲爹被别人干死了,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要干掉那个人,可是你冷静下来之后,你又开始想做这些努力,说我是不是要这样那样。”
听起来似乎是有些道理,但其实还不能服众。
为什么?
因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一切在电影之外,靠文字来答疑解惑的行为,都只能被认为是电影本身不够到位。
这也是为什么,创作者都鲜于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的原因。
李玉不知道这些吗?当然知道,即便是从第一部剧情片《今年夏天》说起,她也做了二十多年的导演了。
△中国第一部女同电影《今年夏天》
提及这些,主要是探寻原因,你没有感受到这一层的原因——删减。
比如,唐大哥。
唐大哥是电影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和朱方正推杯换盏,但寥寥一笔带过,连身份都不明朗。
Sir当时看的时候便有些好奇,因为晓雨在看视频证据时,有句台词“他和朱方正是一伙儿的”,好像他才该是让晓雨更惧怕,担心正义无处伸张的人。
但电影给的信息确实太少了。
李玉解释说,那是因为删减的缘故,“其实他是朱方正的保护伞。”
“而且原来有一些台词是朱方正自己说的,他在层层的网里面像一个蜘蛛一样被困住了,破不了,要破了就死了,所以他就只能在这跟大家一起吐丝织这个网,这是一个更深刻的东西吧。”
李玉的意思很简单,不报警,是因为这里面有着一层又一层的保护网。
而且这层网,是一个小警察无力对抗的。
“其实有一段跟警察的对话就是‘我不相信你们,我想相信你们,但是我不能相信你们,是因为你们现在连证据都没有。’她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她知道这么一个小警察左右不了这样的事情,我当时那场戏也是欲言又止的。”
如此以来,事情便容易理解了些。
但,《断桥》的删减,可不止这些。
02
删减的性侵
“强奸的时候。
所有人都在外面。
推杯换盏。
哈哈大笑。
别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李玉
孟超(王俊凯饰)的姐姐删减,大概率是因为“村霸”。
在李玉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喜欢诗的农村女孩,初中的时候爱上海子的诗,梦想成为如今的余秀华那样的诗人。
然而一次喜宴结束了她的一生。
她去村霸的家宴端盘子,于是被人怂恿,“给我们念首诗吧”,她只好照做了,但她念诗的时候,散发出的某一种魅力吸引了村霸。
于是,那个村霸就把她拖到一个小屋里强奸了。
“强奸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外面,推杯换盏,哈哈大笑。别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大家都该喝喝,该玩玩,该唱唱,是热情腾腾的太平盛世的感觉。”
这时候,14岁的小孟超出现了。
他看到这个村霸一边掐着姐姐的脖子,一边强奸着她,他被这个画面刺激到了,愣住了,一动不动。
而此时,姐姐没了呼吸。
“所以他在整个电影过程里是内疚的状态,”李玉这么说,“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害了姐姐。”
“他杀了村长之后就一直逃亡了,姐姐的故事,就是一个诗的死亡,爱诗女孩的死亡,有一点点线索就是在山上还保留着他姐姐的诗本。”
可惜吗?可惜,但李玉说,删减的还不止这些。
晓雨在学生宿舍的戏份。
那段戏里,她在帮自己的好朋友捉奸。
她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愤怒,把对父亲出轨的恨统统投射到了劈腿男同学的身上,抓起男生的电脑,丢出了阳台。
还有呢?
“我们有一段也去掉了,晓雨说我恨的是我自己,因为我一想到我被蒙蔽了八年,一想到我爸爸在那个桥洞里待了八年,我就觉得自己根本没法自处。”
但。
假如,没有这些删减,电影会让观众更满意吗?
或许会。
只是连李玉自己也不能保证。
“当我们拿到这一版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做观众测试的,非常精准的这三个疑问,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就出来了,我们选择面对,所以你觉得委屈吗?因为我不意外,报不报警,吻,悬不悬疑,就是这三个点。这里面当然有(审查)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创作选择的原因。”
虽然,“我们都拍了。”
△网友脑补的删减片段
03
“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要不然我就继续拍犀利的东西。
要不然就是社会观察的东西、社会批判的东西。
要不然我可能就失业了。”
——李玉
李玉在讲述这些的时候,很平静,仿佛一场战火早已平息,留下了一处处厮杀的痕迹,却又如此静寂。
Sir不免猜想,这样的厮杀,在她身上到底留下了什么?
年,为了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今年夏天》,她卖掉了一套在北京良乡的房子,又凑了20万块钱。
可拍完之后,她才知道原来还有审查这回事儿。
流程没走对,这部题材先锋,镜头露骨的电影,彻底“沦落”成了地下电影。
年的《苹果》,更是由于尖锐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大尺度,遭遇禁映的厄运。
而这部《断·桥》呢,被肢解得几乎支离破碎,遭遇大量差评。
“冰冰以前说过,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李玉感叹了这么一句。
但随即又补充道,“但是作为创作者不能解释”,“我觉得电影就应该交给观众,你不能跟每一个观众说,这个我是受审查伤害了,那个怎么怎么样。”
言语中,透露着一份摇摆与纠结。
审查当然对她有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比如,拍了电影这么久,她也早“学会”了自我审查。
“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首先得规避,比如说警察形象必须得正面。”
比如,有一段时间,她看起来“乖”了许多。
《万物生长》、《阳光劫匪》,即便李玉一直说自己不后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作品序列中,这两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气质,的确与众不同。
但,除了审查,整个社会环境对她也有一定的影响。
长久以来,李玉的电影都有着强烈的“发现感”。
她总能看得到边缘群体。
《今年夏天》,是中国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