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负债卖房拍处女作,却因尺度大不过审,这禁 [复制链接]

1#

“骂就骂吧,跟壮壮导演比,我其实很幸运了。”

聊天的过程中,李玉会时不时流露出这样无可奈何的情绪。

《断桥》已经上映5天了,票房1.74亿,不低,但豆瓣分数却不如人意,仅有6.3,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电影的争议铺天盖地。

作为导演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批评的?是否有委屈之处?是否有反省之处?又是否某一刻会感到出离的愤怒?

抱着这些疑问,Sir约了李玉,聊了整整两个小时。

不得不说,李玉的“大胆”超出了Sir的想象,我们聊王俊凯,聊马思纯,聊范伟,但更多的是,聊争议,聊删减,聊整个创作环境。

这样一点一点,就像搭积木一样,居然拼凑出了这部电影本该有的样子。

何以一部电影会被如此抽筋断骨?主动阉割?还是被动审查?

或许,我们聊的,又不止是一部电影。

01

为什么不报警

“她说,我不知道。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陷入这种境地。

我可能也想报警。

但在报警的时候,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警察。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受到不公平,在冤屈的时候,会先发声,会先在网上引起热度。”

——李玉

“为什么不报警”。

影片中,女主角闻晓雨(马思纯饰)终于拿到了杀父仇人朱方正(范伟饰)的犯罪视频证据,但她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决定去手刃仇人,以至酿成大错,这让许多观众大呼“降智”。

老实说,Sir理解这种疑惑。

首先,报案找警察,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其次,闻晓雨从一个在食堂独自吃饭,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女学生,转变成这么一个暴戾的人,有些突兀了。

但,或许是我们把一切想简单了。

李玉提起了策划组的一个90后女孩,当初,她也问了那个女孩同样的问题。

女孩摇摇头,“我不知道”。

就像李玉的那篇微博说的,人性复杂,不是非黑即白。

“我们都没有遇到过自己的父亲被自己认为是亲人的养父谋杀的处境。”

李玉对此的解释是,一,她不相信警察,二,人的冲动反应。

“在报警的时候,我不知道应不应该相信警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受到不公平,在冤屈的时候,会先发声,会先在网上引起热度。”

“从情绪上,如果我的亲爹被别人干死了,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要干掉那个人,可是你冷静下来之后,你又开始想做这些努力,说我是不是要这样那样。”

听起来似乎是有些道理,但其实还不能服众。

为什么?

因为对于一部电影来说,一切在电影之外,靠文字来答疑解惑的行为,都只能被认为是电影本身不够到位。

这也是为什么,创作者都鲜于解释自己的创作动机的原因。

李玉不知道这些吗?当然知道,即便是从第一部剧情片《今年夏天》说起,她也做了二十多年的导演了。

△中国第一部女同电影《今年夏天》

提及这些,主要是探寻原因,你没有感受到这一层的原因——删减。

比如,唐大哥。

唐大哥是电影里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和朱方正推杯换盏,但寥寥一笔带过,连身份都不明朗。

Sir当时看的时候便有些好奇,因为晓雨在看视频证据时,有句台词“他和朱方正是一伙儿的”,好像他才该是让晓雨更惧怕,担心正义无处伸张的人。

但电影给的信息确实太少了。

李玉解释说,那是因为删减的缘故,“其实他是朱方正的保护伞。”

“而且原来有一些台词是朱方正自己说的,他在层层的网里面像一个蜘蛛一样被困住了,破不了,要破了就死了,所以他就只能在这跟大家一起吐丝织这个网,这是一个更深刻的东西吧。”

李玉的意思很简单,不报警,是因为这里面有着一层又一层的保护网。

而且这层网,是一个小警察无力对抗的。

“其实有一段跟警察的对话就是‘我不相信你们,我想相信你们,但是我不能相信你们,是因为你们现在连证据都没有。’她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出来,她知道这么一个小警察左右不了这样的事情,我当时那场戏也是欲言又止的。”

如此以来,事情便容易理解了些。

但,《断桥》的删减,可不止这些。

02

删减的性侵

“强奸的时候。

所有人都在外面。

推杯换盏。

哈哈大笑。

别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

——李玉

孟超(王俊凯饰)的姐姐删减,大概率是因为“村霸”。

在李玉的描述中,这是一个喜欢诗的农村女孩,初中的时候爱上海子的诗,梦想成为如今的余秀华那样的诗人。

然而一次喜宴结束了她的一生。

她去村霸的家宴端盘子,于是被人怂恿,“给我们念首诗吧”,她只好照做了,但她念诗的时候,散发出的某一种魅力吸引了村霸。

于是,那个村霸就把她拖到一个小屋里强奸了。

“强奸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外面,推杯换盏,哈哈大笑。别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大家都该喝喝,该玩玩,该唱唱,是热情腾腾的太平盛世的感觉。”

这时候,14岁的小孟超出现了。

他看到这个村霸一边掐着姐姐的脖子,一边强奸着她,他被这个画面刺激到了,愣住了,一动不动。

而此时,姐姐没了呼吸。

“所以他在整个电影过程里是内疚的状态,”李玉这么说,“因为他觉得是自己害了姐姐。”

“他杀了村长之后就一直逃亡了,姐姐的故事,就是一个诗的死亡,爱诗女孩的死亡,有一点点线索就是在山上还保留着他姐姐的诗本。”

可惜吗?可惜,但李玉说,删减的还不止这些。

晓雨在学生宿舍的戏份。

那段戏里,她在帮自己的好朋友捉奸。

她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愤怒,把对父亲出轨的恨统统投射到了劈腿男同学的身上,抓起男生的电脑,丢出了阳台。

还有呢?

“我们有一段也去掉了,晓雨说我恨的是我自己,因为我一想到我被蒙蔽了八年,一想到我爸爸在那个桥洞里待了八年,我就觉得自己根本没法自处。”

但。

假如,没有这些删减,电影会让观众更满意吗?

或许会。

只是连李玉自己也不能保证。

“当我们拿到这一版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做观众测试的,非常精准的这三个疑问,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就出来了,我们选择面对,所以你觉得委屈吗?因为我不意外,报不报警,吻,悬不悬疑,就是这三个点。这里面当然有(审查)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创作选择的原因。”

虽然,“我们都拍了。”

△网友脑补的删减片段

03

“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要不然我就继续拍犀利的东西。

要不然就是社会观察的东西、社会批判的东西。

要不然我可能就失业了。”

——李玉

李玉在讲述这些的时候,很平静,仿佛一场战火早已平息,留下了一处处厮杀的痕迹,却又如此静寂。

Sir不免猜想,这样的厮杀,在她身上到底留下了什么?

年,为了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今年夏天》,她卖掉了一套在北京良乡的房子,又凑了20万块钱。

可拍完之后,她才知道原来还有审查这回事儿。

流程没走对,这部题材先锋,镜头露骨的电影,彻底“沦落”成了地下电影。

年的《苹果》,更是由于尖锐的批判现实主义和大尺度,遭遇禁映的厄运。

而这部《断·桥》呢,被肢解得几乎支离破碎,遭遇大量差评。

“冰冰以前说过,万箭穿心,习惯就好。”

李玉感叹了这么一句。

但随即又补充道,“但是作为创作者不能解释”,“我觉得电影就应该交给观众,你不能跟每一个观众说,这个我是受审查伤害了,那个怎么怎么样。”

言语中,透露着一份摇摆与纠结。

审查当然对她有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比如,拍了电影这么久,她也早“学会”了自我审查。

“大家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首先得规避,比如说警察形象必须得正面。”

比如,有一段时间,她看起来“乖”了许多。

《万物生长》、《阳光劫匪》,即便李玉一直说自己不后悔,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她的作品序列中,这两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气质,的确与众不同。

但,除了审查,整个社会环境对她也有一定的影响。

长久以来,李玉的电影都有着强烈的“发现感”。

她总能看得到边缘群体。

《今年夏天》,是中国第一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