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成都窑。成都窑是四川烧瓷历史较早、延续年代较长的瓷窑之一。窑址在如今的通惠门一带,面积约达2平方公里。
成都窑以烧制青瓷为主,釉色有豆青、青灰、米*、姜*、酱*等色调。器物的胎质以紫红色为主,有的略淡,呈淡红,有的呈灰色或灰白色。
成都窑烧制瓷器的器物主要有壶、罐、钵、碗、高足盘、杯、砚台等,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烧制品类与造型又有着时代的共性特征。壶都是盘口的,颈部多有弦纹数道,肩部立四桥形鼻钮,有的腹部刻莲花纹,施釉均不到底部,平底,这类四系壶与安徽淮南窑烧制的四系壶,在形态上相近。成都窑的四系壶略粗矮,属于隋代瓷器的风格。
四系罐在隋墓中出土较多。成都窑的四系罐与北方产的四系罐子并没太多区别,同是椭圆,腹部有弦纹一道,肩部立四系耳均低于口。碗,深腹口微敛,小平底足,整个器型呈半球形,有的器型还有莲花纹,施釉不到底等。高足盘,浅形,下以喇叭状高圈足,与其他隋代将瓷窑烧制基本相同。
由于这种高足盘在隋墓中常与四系罐、深腹碗一起出土,又由于南北各地隋代瓷窑都有烧制。虽然成都窑的青瓷花纹装饰不是特别突显,但器物上的弦纹,花朵纹、草叶纹、水波纹等,都属于隋代时期瓷器上常见的纹饰。
成都窑的窑炉与其他窑的窑炉有些区别,主要由火膛、窑床、烟囱三部分组成。窑具的种类很多,有在窑室不同部位支烧瓷坯的支架,有在叠烧时用以间隔瓷坯的垫具。成都窑的燃料以木柴、竹子为主,器物在外层火焰中烧成。成都窑虽然没有使用匣钵,但窑具多样,说明它的烧瓷技术已经非常先进。
在成都市南6公里的胜利乡,有一座“华阳窑”,今天称之为琉璃厂窑,盛于南宋,明代也烧制大量的低温釉陶俑。
琉璃厂窑的烧瓷以日用陶瓷为主,也有许多陪葬用的陶俑。生活用具有碗、碟、盘、杯、钵、壶、坛罐等,种类较为丰富。其中瓶与壶具有地方特色,形体多为细长形,颈部占器物的三分之一,壶流多细长,也有双流的,但存世的不多。碟有厚胎的,通体接近,在其他瓷窑中很少见,有的碟盘中还有铭文。
省油灯在宋代的琉璃厂窑中有烧制。砚台在宋代风行一时的风字砚,还有蛙形四足砚。盆有大小两种,都是折沿,口沿上卷,盆内底部平坦,多有刻花装饰。炉子为折沿,直腹,平底,下面有5个兽足,曾出土过一件文物,沿面刻有“辛未绍兴岁造”六字铭文。
琉璃厂窑烧制的瓷器以*绿釉为主色的三色彩陶器,非常具有四川巴蜀地区的特色。器物的胎体往往比较粗糙,胎中含铁高,胎色多呈紫红、褐色或者土*色,为弥补原料的缺陷,于是坯上敷上化妆土。
瓷器的画花多在碗与瓶的腹部,刻花多见于大盆的底部中心,先于坯体上刻花卉,然后施*、绿两种釉;另一种线纹装饰,在坯体上以土*或者白色的化妆土画平等直线或者斜线交叉纹,每组4-6条复线组成,然后透明釉,烧后呈现褐色*线或者白线,由于器物在窑炉内放置的位置不同,受到窑温高低不同,因此釉色与线的色调会出现些许不同。
成都还有一处窑址——青羊宫,青羊宫窑起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其器物与成都窑大抵相等。壶为浅盘口,短颈;罐子、碗都是敛口;壶、罐的共同特征是鼓腹、平底,肩部横安桥或者竖安复式。有的盘子有一个喇叭形状的高圈足。砚均有多只足。胎色有白色、紫色、淡红三种,紫色和淡红的胎体比较粗糙,瓷化程度较低。
釉色有豆青、米*、褐青等,除个别的器物施釉到底外,大多施以半釉,釉层浅薄,釉面有细小开片,有掉釉的现象。装饰比较简朴,主要用到彩绘、模印、刻等手法。彩绘的花纹有菊花、莲花、麦穗、圆点等。彩绘装饰有高温釉与低温釉两种,褐彩或者*彩绘联珠纹饰。
成都市的三处窑址都属于青瓷系列,其时间自南北朝到南宋时期,隋唐的烧制最为鼎盛。风格上的相似程度很高,主要各朝代窑口的用途不同,所以会烧制不同的瓷器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