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钧窑
钧窑又称均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自河南禹县钧台,因金代属于钧州而得名。
钧瓷主要贡献在于烧制成艳丽绝伦的红釉钧瓷,从而开创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汝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就是遮盖力强,能够把胎土彻底遮盖住。这是一个优点,但同时又导致产生一个缺点,就是钧窑对胎的要求不高,疏松或粗糙的胎都能被釉盖住。从民窑的钧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现象。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呈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古人对钧窑有这样的赞美-"夕阳紫翠忽成岚",就是说颜色忽然产生变化了。所谓"窑变",是指进了窑以后,在烧造中才产生的变化,人力不可控制。行话说"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钧窑在烧造的前期绝对不可能控制,但经过工匠长时间摸索,慢慢能够在一定限度之内有所控制。这个控制需要高超的技巧,要摒弃过去钧窑烧造的随意性。今天能看见钧窑瓷器中带有明显的笔触,最有名的一块盘子叫"三潭映月",明显地画出三道,中间无意中掉了一个点,所以叫三潭映月。从这样的钧瓷当中,能够看出钧窑后期的可控性。
近几年,收藏之风日甚于日、古董市场日趋活跃以及作伪者趋时牟利等多方面的影响,钧窑瓷器仿制品大量出现。由于钧窑瓷器普遍不存在花纹装饰,故其作伪者主要是伪造真品的釉色和造型。笔者下面就给大家带来几个钧窑的鉴别要点供藏友们参考!
一:科学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如"热释光”和"火化种子分析”,这两种方法误差较小,测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准确率较高,但在测试时均需在器物上的钻孔,取出少量的样本,会对器物产生损害。
二:釉色
钧窑的釉色具有乳浊状的不透明感觉。蓝色乳光釉是钧窑的基本釉色,当然也是它的重要特色。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月白”。钩窑釉色的基本格调是青紫并重,内青而外紫。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施于器外。这种釉色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宛若高山云雾,峡谷飞瀑,翠竹生烟,引人入胜;又如夕阳西下,蔚蓝色的天空中晚霞片片,艳丽动人。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佳句,来颂扬钧瓷釉色的灵活美妙的变化。
三:气泡
钧瓷釉层内气泡的大小,层次疏密,是与窑系品种的釉料配方密不可分的。釉层越厚,其气泡的发育就越大,反之则小;釉料的质量不同,其气泡的层次疏密必然不同,且气泡的眶部发育的宽窄也不等同,某些品种的眶部还存在着残缺现象。
水星类的气泡分布都较稀疏,因此不具备多层次体现的可能,从古至今的红釉类的轴层中,大都存在着稀疏而细小的“水银珠”现象,但防制品的稍大较多,这是当前大家在做钧瓷鉴定时需要多加注意的。
四:制作工艺
钧窑瓷器从初创伊始的"唐钧”,历经宋、金、元,直至民国时期的仿钧都采用的是手拉坯工艺。这种工艺特征是器物的底部较厚,然后向上逐渐趋薄,器物的口沿处胎体最薄。在器物的圈足露釉处还可以看到细密的旋纹,器壁薄釉处有轮指痕。
现代仿钧瓷器有些是批量生产的,先采用某种材料作成模具,然后灌注成型。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瓷器胎壁厚薄均匀,份量较轻,修坯不精细,在器物的两侧可以触摸到模具的接缝痕,这是拙劣的一种作法,聪明的则在器物的内部,如瓶类的瓶体内,人们不易察觉的部位,人为地粘些其它物质(如水泥)以达到古钧瓷厚重的感觉。或者在"注浆法”成型的器物内壁故意做出轮指痕,但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与真正"手拉坯”均匀的指痕不同,仿造出的轮指痕不仅粗糙,而且每一圈与每一圈的轮指痕分布极不均匀。
五:款识
宋代钧窑瓷器带款识的很少,主要以数字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数据。数目字的确切用意是,即数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说刻“一”字是同类器物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径最小的。
其款识常见于洗、盘、碗、炉蹲等器物底部。这种数码款识在宋瓷中独具特色。刻数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钧窑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撑三个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绚丽,底芝麻酱釉,底刻有“六”字。
钧窑器还有底刻“奉华”、“重华宫芝兰室用”、“重华宫漱芳斋用”等款识。如博物馆藏宋钧窑天青葵花式盆托,刻“重华宫芝兰室用”款字。宋钧窑天蓝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华宫漱芳斋用”款字。这些瓷器专供宋内府使用。
好了,关于钧窑的分享今天就到这了,感谢各位藏友的耐心观看,欢迎私聊评论,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