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分“好坏”超期危害大
朴东春说,绝大多数人都很排斥疼痛。其实,疼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起着警示作用,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醒人们重视疾病、积极治疗;另一方面,疼痛又在生理和心理上影响人们的健康。他说,疼痛其实也分为“好痛”和“坏痛”。按持续时间和性质,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急性疼痛就是“好痛”,它可以帮助人类避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而慢性疼痛就是一种“坏痛”。慢性疼痛指的是持续或反复发作时间超过1个月的疼痛。一般来说,不论引起疼痛的最初原因是什么,长达1个月的疼痛都会造成神经系统的结构重构,此时就算原发的病因已经被消除,神经系统也很难完全恢复正常,可能会遗留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十年的长期疼痛,这就叫慢性疼痛。这种痛已经失去报警的意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疼痛早干预治疗要及时
朴东春说,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及早干预和治疗既有助于人体机能恢复,也有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如果一直不采取措施缓解和治疗疼痛,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容易使人悲观失望、情绪低落。疼痛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高血糖、消化不良、失眠、肺部疾病等。对疼痛出现应激反应,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就会增加。他说,尤其是一些术后患者,若疼痛控制不良,会影响术后快速康复。例如骨科关节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康复锻炼,造成关节僵硬、肌肉萎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朴东春说,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医院及时就诊治疗。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血症等严重后果。绝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症状,多数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所以说,不管是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都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除疼痛。忍痛危害大误区应规避
“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去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治疗。”朴东春说,人们在疼痛的认识上还有误区。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知识局限,大多数患者对疼痛发病原因、疼痛种类等认知不足,一些人选择忍痛。对此,他提醒说,一旦出现疼痛症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医院检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疼痛,找到原因以后要积极治疗。如果有原发病就要治疗原发病,如果没有原发病,就要根据疼痛本身进行治疗。还有一些人认为,一些轻症疼痛自行吃止痛药就行。其实这样做很容易掩盖病情,导致疾病发展加重。医院诊治,才能有效减轻痛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