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我正式参加了广西中医学院85级三年制函授学习,所谓的函授,就是学校提供教材,还有老师针对教学要求写的的辅导资料,教学形式就是以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教材及辅导资料在家自学为主,每个学期末,集中到学校面授一个月为辅。拿到教材,我如久旱逢甘露,一下子趟开心扉,逼不急待地钻到书中吸取营养了。因为是在家自学为主,尽管家里兄长及姐姐看到我又有书读,好多农活尽量不让我做了,但是一些比较轻松的工作,我还是尽量帮家里的忙,比如牧牛,基本上由我负责了,每天中午,村里一大帮牧牛的人,一起把牛赶到牧场,然后无聊的人们大部分成帮派,有的玩扑克,有的玩跳跳棋等游戏来打发时间,这些时候,我往往会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沉心读自己的书去了,从翻开中医基本理论起,看到中医的阴阳五行论,我才觉得,以前因考不上高中而对古典小说懊恼不已心情,在中医学里,反而有一种千里马遇上伯乐的感觉,也就是说,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理论,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等等,在以前我所读过的那些古典小说中,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现在初步接触中医学理论,竟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点也没有陌生感,就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初中时的古典迷,好象也是冥冥中有某种指引,让我提前地进入了中医学的学前班学习,让我这个连初中都不算正规毕业的学生,在接受高等院校教材的学习时,不但不感到难学,反而有一种如鱼得水,在中医药学的知识海洋里尽情地翔游的感觉,那时的函授教材学习,老师在每一课程,把教材中需要掌握重点部分,都留下作业,那时的题目,主要是问答题的形式,不象现在读书或考试,基本是选择题那样,每学完一个规定的课程,我都会认真把作业完成,解答完题目后,还要安排时间把作业背下来,比如在中医基本理论中,中医学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那么什么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我都会把这些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中医基础理论如此,中药学与医古文也是如此,也许刚经历过初中没考上高中的失落感,自己对这次重新获得的读书机会非常珍惜,读起来非常自觉非常用功,牧牛时,连在牛背上也捧着课本看,那时农村还没通电,晚上也挑着煤油读。在中间几个学期中,由于家里承包了一个几十亩的个山地,种有庄稼,养有鸡鸭,因离村比较远,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带着课本,与邻村一个老伯一起在山里一边看护庄稼,一边读书,山里非常清静,空气清爽,但是山里猫头鹰特别多,每当夜幕降临,猫头鹰凄厉的啼叫就在四周山上回荡,独自一个人住在山中的小棚子里,如果不是有相当的胆子,别说读书,胆小的估计呆不了几天就会被吓得跑回家,而我却在山里有时一住就是好几个月,那种狐独与寂寞,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是什么滋味的。那个劲头,现在回忆起来,都还觉得自己那时很努力,学校在每个学期末都会按排一个月的面授时间,虽然是函授,但当时学校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在面授的时候,安排的任课教师,都是中医学院的给本科生们授课的老师,有些老师还在中医一附院二附临床工作,比如当时上我们内科的容远明老师、妇产科的陈慧侬老师、儿科的玉振熹老师,骨伤科的韦贵康老师,都是非常有名的专家教授,在每个学期一个月的面授时间里,都让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三年的函授,一共24门课程,除中医各科外,西医方面从理论到临床,也学了好多科目,我理化差的知识结构虽然对学习西医课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单纯从中医专业来讲,学得还是非常成功的。
就这样,半工半读,大部分自学,学校短期面授,读了两年多后,本来从小就跟奶奶学过不少草药及壮医知识,在一些来找奶奶治病的人中试手过很多次,我开始接触到更多的病人与病种了,15岁开始读中医函授,大约到了17岁,我开始背个小卫生箱,成为村里的小村医了,也开始运用在函授期间所学到的中医知识给病人治病,记得有一次,邻村有一个小伙子,患了急性阑尾炎,高烧、右下腹疼痛难忍、这个病在在中医称为肠痈,当时我按伤寒论的方药,用上了大*牡丹汤,病人用后拉了半面盘带脓粪便,后来就慢慢好了,可以说,如果说那时会辨证,那是假话,只是比葫芦画瓢而已,现在回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后来又用补阳还五汤治好了一位亲戚的中风后半身不遂的病,更是名声鹊起。后来附近几个村子不少病人都来求医,有时有病人来,而这种病没有看过的,也有当着病人的面一边查书对照的,农村人纯朴,也没有人笑话。就这样,一边读书一边看病,基本上是新兵上战场,在战场上学枪法,函授结束后,病人也越来越多了,感觉有些底气了,二十岁的时候就到镇上正式开诊所,那时*策比较宽松,只要到卫生局备案,参加一个考试,及格就可营业,在农村基层行医,只要疗效好,病人不管你中医西医,能看好病就是好医生,医院那样分科明细,内外妇儿,什么病都有,只要病人来了,能看的都看,到镇上行医后,接触的病种多,自己一时没有把握的,不好意思象在村里那样当着病人的面翻书了,但是白天看过的病,到了晚上没人的时候,自己总会复核一下,这个病,自己的诊断依据何在,是什么病,是什么证,用什么方,一一对照,如果感觉不对,病人再复诊的时候就修正过来,有些病,第一次不大顺手,但第二次,可能疗效上来了,就这样,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治病效果越来好,病人越来越多。
末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