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笔者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那时,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没有规范的诊疗设施,包括房屋设施等,只能依靠一双手、一个出诊箱和两条腿,穿梭在崎岖的小道上,到患者家里为其诊疗。
风里雨里为患者上门服务的日子
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岁月,很多事情印象深刻。
记得,有一年夏天,一位10公里以外的村民急性阑尾炎发作,患者家属来请笔者出诊,笔者当时正在吃午饭,没有半点犹豫,立即放下碗筷,一路小跑到患者家里看诊。
还有一次,大雪纷飞的深夜,一名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患者家属前来要求出诊,刚睡着的笔者立即起来,冒着大雪前往患者家里看诊,事后才意识到崎岖小道隐藏的危险。
那些年,笔者凭借一股年轻人的拼劲,总想着有更多患者康复,实现自我价值。
后来,前来就诊的病患逐渐增多,有时确实忙不过来。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探索让一些病患“定点”就诊。
笔者采取在村民集中地区设“点”,比如,上午在“甲点”,下午在“乙点”,或者今天在“甲点”,明天在“乙点”,让患者自觉在“定点”等候,笔者按时到“点”为其服务,包括带他们进城确诊和购药等等。
“定点”“多点”就诊模式,惠民利己
实行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这样的就诊模式不仅让更多村民得到实惠,而且笔者也有了更多时间为村民服务。
同时,让很多村民懂得了如何区别急诊和慢性病就诊,很好地带动村民从自身做好“分诊”。患者少走“弯路”,节约了各种开支。不但不再埋怨医生,很多村民反过来关心笔者的健康。长此以往,极大地促进了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纠结:上门服务成了乡村医生难言之“痛”
过去,乡村医生出诊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情,因为只有出诊才能生存。
与此同时,多数村民信任自己请上门来的医生,哪怕患者最终有什么不测,大多也不会怪在医生头上,医患关系融洽。
而现如今,村民似乎不再依赖出诊医生,基层医生也开始胆怯上门服务。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门为村民看病多是免费服务,很多村民认为,只有医生看病用了药,才收费,若医生仅看病,不开方、不用药,基本上不会有村民主动付费,那怕有极少数村民主动提出付费,乡村医生也不好意思收取。
另外,随着基本药物目录、药品零差价等制度的推行,乡村医生的收入逐年减少。虽然有药事服务费和公共卫生经费等补贴,但种种原因导致乡村医生依旧面临“收入不足”的囧境。
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关*策保护,据相关规定,医生除了应急、急救等特殊情况外,不能到患者家里为其输液诊疗,否则,一旦出现药品严重不良反应、突发疾病等,发生医疗事故,医生或多或少都得承担赔偿责任,有时会面临巨额赔偿。
特别是天气恶劣或地区条件落后的情况,乡村医生出诊本身就存在风险,冒着生命危险去为村民服务,患者一旦出现什么意外,乡村医生却是“跳进*河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让乡村医生纠结的现象是,假如自己不愿意到村民家里看诊,村子里或其他村的非法行医者却大摇大摆走乡串户为其看病,很多村民被蒙在鼓里,反而认为乡村医生的“手艺倒了”“胆子小了”。
总之,如今的乡村医生到底能否像笔者20年前那样“自由自在”为乡亲们看病,是个非常纠结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求乡村医生为有需要的签约居民上门服务,但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厘清,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明确的*策规定,让乡村医生安心的、毫无后顾之忧的“上门服务”。
作者
梅松*
编辑
刘清华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