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柳比歇夫的奇特人生
TUhjnbcbe - 2021/1/18 11:39:00
早期白癜风的症状有哪些图片         http://m.39.net/pf/a_4678322.html
最近读了一本奇书。这本书叫《奇特的人生》。严格来说,这是一部关于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生平的纪实文学作品。之所以说是奇书,首先,这本书的正文从页才开始。前面的页,是李笑来等一系列时间管理大V的读后感和感想输出。以至于这本书的封面上,他们的名字比本书作者要大很多倍。以至于你不仔细看,都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叫格拉宁。

(一群虚假的时间管理大师)

(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书里的主角,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正职工作是昆虫学家,但是让他在中文互联网上备受追捧的,是他的「时间统计法」。什么是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每天他都会合计自己的工作时间,再把一个月的时间开销加起来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制定下一个月的计划,每一年还会进行年度总结。不仅有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进行一遍分析。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开销,足足坚持了56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书里列举了他典型的一天记录:乌里扬诺夫斯克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一天里进行的任何活动,都会被柳比歇夫忠实地记录下来,从什么时候开始,持续了多久。据说到了后来,柳比歇夫都不需要看时钟,就能大概估出自己所用的时间。

柳比歇夫从未停下自己的工作和记录,甚至在年,当他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他依然坚持一丝不苟地工作。只有当后人翻出他那段时期的信札,才从信中的字句看到他久久难以平息的丧子之痛。

柳比歇夫不仅做记录,而且还制定了几条时间原则:

1.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感到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每天睡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就是这样一个奇人,每天一丝不苟地记录自己的时间开销。柳比歇夫的一生,学会了多种语言,一共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既包括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哲学、文学分析等领域的专著。

这么惊人的产量,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被奉为「时间管理大师」了。

这本书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读。它不是纯粹的传记或者小说,里面夹杂着作者格拉宁的议论和喟叹。

格拉宁是前苏联知名文学家,比柳比歇夫小近30岁。看这本书颇有点看梁启超评李鸿章的味道,只不过格拉宁对柳比歇夫更多的是欣赏与赞叹。

读完之后我发现,柳比歇夫最有意思的不是他的时间统计法,而是:

他这样精细管理自己的时间,那这些时间都花到哪儿去了?

最开始我想着,一位这么自律勤奋的科学家,想必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

看完书我发现,还真不是这样。柳比歇夫没有把全部时间花在所谓的搞科研、评职称、发论文(虽然他确实发表了很多)这样的正事上,相反,尤其在他的后半生,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来「不务正业」了:

比如说,年,柳比歇夫忽然着手写一篇文章,抨击一位当时垄断生物学界的权威,这篇文章写着写着,就成了一部长达页的著作;

再比如,年,他突然写了一本书,叫《科学史的教训》,同一年,他还写了一本怀念父亲的回忆录;

再后来,他又在《文学问题》上发表一篇论文《达达派研究》。

他的同僚朋友都忍不住写信给他,规劝他应该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上。在他们看来,科学家的工作应当是去解决自己钻研的问题,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做学术批判,更不用说跑去钻研其他领域了。

但柳比歇夫依然故我,直到去世。

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时间统计法」而崇拜柳比歇夫,那当他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大失所望:「太遗憾了,如果他把这些时间都用来科研,肯定会有更伟大的成果。」我们这个时代对时间的崇拜,更多来自于对时间的恐惧。我们生怕被时代抛下,担心错过一切看似重要的信息。人们上网搜索如何利用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购买《番茄工作法》这样的工具书,只是想知道如何能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抢在别人的前面,缓解内心的焦虑。把这本书和《番茄工作法》放在一起,无异是一种荒谬的误读。柳比歇夫和那些「时间管理大师」的不同在于,柳比歇夫从未惧怕过时间,他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他不曾牺牲自己的自由,把时间当作神明来供奉,也不曾让渡自己的生活,把科研当作信条来崇拜。对柳比歇夫来说,时间不是他获得成就的工具。怎样使用时间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而在什么地方无权滥用,有着明确的道德界限。他是发自内心地珍惜时间,但从未想过通过争分夺秒取得更高的成就,超越别人,夺取第一。在他看来,时间不是物质,不是「现在我有一天的时间,我应该怎么花」。「利用好每分每秒」就像「不要随地吐痰」一样,是根植于他脑海内的道德观念。尽管在外人看来,柳比歇夫明明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实上,柳比歇夫虽然从二十多岁就树立了自己这一生的学术目标,但他从未想过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柳比歇夫追求的,是过好自己的一生。看起来如此严苛的「时间统计法」,对柳比歇夫来说,是一种让自己感到幸福的生活方式。他并不是在为科学服务,而是科学为他服务。

如果只看到柳比歇夫这一生出版了多少著作,获得了哪些学位,最高得到了什么职称,然后如获至宝地拿着「时间统计法」进行实践,那可以算作是对他的误读了。

被忽视掉的,是柳比歇夫的一生比普通人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次剧场,多联系了多少亲友,多旅行了多少地方。他通过自己每天的记录、总结和分析,对身边发生的一切、见到的人、去过的地方,要比大部分人理解得好得多,领悟得深得多。

这是柳比歇夫的奇特人生带给我的最大启发。

最后,我想贴上一段书里最让我动容的细节。

年轻学者跑来恭维柳比歇夫,表示自己非常欣羡他这样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

柳比歇夫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回答:

「5岁,从柱子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

8岁,一块板压坏了脚;

14岁,在做昆虫标本切片的时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败血症;

20岁,急性阑尾炎;

年,肺结核;

年,格鲁布氏肺炎;

年,斑疹伤寒;年,最严重的神经衰弱;年,由于康德拉节耶夫事件,几乎被捕;

年,列宁格勒(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危机;

年,在游泳池跳水没有跳好,得乳突炎;

年,飞机失事;年,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例会后被整;年,摔跤,后脑猛撞在冰上;年,摔断股骨腰……」

柳比歇夫并没有更被命运之神眷顾。

只不过他分外珍爱自己拥有的时间,才得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值得读的一本小书,推荐给你。

李雨黑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比歇夫的奇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