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世界史浅论德国贵族的饮食文化演变历程
TUhjnbcbe - 2025/5/31 21:01:00

引言

中世纪时期还没有今天的现代化保鲜手段。贵族们为了尽可能长地食用某些肉类和水果,必须对食物进行储备。长时间保存食物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即风干、熏制或用盐腌制。通常情况下,贵族们在每年的10月和11月大量宰杀牲畜,然后加工保存起来,以备食用。之所以选择在这一时间,一是因为冬天饲料相对缺乏,牲畜不易过冬,二是冬天寒冷的天气适宜保存肉类。

久而久之,在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欧地区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农民们通常在圣马丁节向自己的领主缴纳饲养的牲畜和家禽。丰富的肉食是上流社会炫耀其豪华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因此,在上流社会的大餐中,对肉食的烤制、分配等,形成了一套颇有讲究的文化。牲畜或大块肉类被端上餐桌后,首先要进行分割。在餐桌上对肉类进行切割和分配是一项极具荣誉的事情,一般只有主人或主人请来的尊贵客人才能承担这一重任。

贵族饮食

肉类分割的操作过程被视为可以体现一个人礼貌和修养的程度。因此,贵族家庭的小孩从小就开始学习分割肉类食物。按照要求,一个有修养和有礼貌的人在餐桌上分配菜肴时,应该始终把最好的食物分给别人,特别是那些有身份的人,自己则留下最少的。与此同时,在切割和分配肉食时,举止要优雅得当。17世纪中叶德国出版的一本有关礼仪的小册子中指出,在宫廷里,司仪一职很重要。

担任这一职务者必须是贵族或良好出身的人,而且要长相挺拔、匀称,有着笔直的胳膊和灵巧的双手。“他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从容不迫,不会因为手和身体的颤抖而失去尊严。如果他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那些出席宫廷宴会的人便会觉得难以忍受。”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贵族们有条件在一年的任何时间里享受大鱼大肉,但受到宗教信仰等因素的限制,他们与一般的基督教民众一样,也有固定的斋戒时间。

贵族司仪举行仪式

通常情况下,每个周五和周六,人们都不能食肉,有些地方甚至周三也在斋戒之列。复活节前40天,人们也不能食肉。从全年来看,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可以食肉的时间有天到天,斋戒无肉的时间长达天左右。在斋戒期间,人们只能吃蔬菜和鱼类,主要是腌制的鲱鱼、鳕鱼干等。有一些地方的清规戒律执行较严,甚至鸡蛋、牛奶和各种奶制品都在禁食行列。结果,杏仁、无花果等成了费族们在斋戒期间的上等食品。

腌制鲱鱼

对饮食的挑剔和讲究,推动了德国贵族阶层的烹饪文化的发展,并因此在德国出现了第一批烹饪书籍。目前所知的德国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烹饪著作,是14世纪中期相关文献中提到的《美味食谱》,其中搜集了96个菜谱。到15世纪上半期,又出现了名为《阿雷曼美味小册子》的食谱。此后又陆续出现了另一本《美味食谱》、《下德意志厨师手册》等有关饮食的著作。而第一本印刷出版的烹饪著作则是年左右在纽伦堡出现的《烹饪大师》。

这类食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作者都是·匿名的,且出自包括王侯之家、城市贵族或教士等上层社会。16世纪以后,署名的烹饪书籍相继面世,其中有巴尔塔扎·施泰因德尔·冯·迪林根出版的《烹饪艺术和实用手册》,美因茨选帝侯的主厨马克斯·伦波尔德撰写的《新厨师手册》以及不伦瑞克宫廷主厨弗兰茨·德·罗恩采尔撰写的《饮食艺术大全》等。大量饮食烹饪书籍的出现,一方面说明贵族对饮食的讲究,另一方面也表明上层贵族阶层的饮食文化已经相当繁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德国贵族

为了凸显自己与下层民众的区别,也是为了塑造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崇敬心理,贵族等级不仅在饮食结构和种类方面表现出下层社会无法企及的铺张奢华,而且特别强调进餐过程中使用的器具以及“文明”进餐的举止,并因此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餐桌礼仪文化。在贵族饮食文化中,饮食器具日渐齐全、豪华是餐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世纪时期,甚至到近代早期,人们通常都是坐在餐桌的旁边用手抓饭吃。查理五世的用餐即是如此。

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贵族餐桌上的摆设也没有显现出特别的豪华。餐桌通常只是一块木板,上面用布覆盖,放置着饮料盛器、盐桶以及餐刀、勺子之类的餐具。菜肴用很大的盆子或盘子盛着,一般是两人共用一份。在每个人面前放置的木制搁板或一片面包,它们起着今天人们常用的碟子的功能。面包在饭后也不能浪费,一般被用来喂狗或送给穷人。在中世纪,盘子一般是木制的或陶制的,至于金银制成的盘子,实际上直到近代早期才出现。

陶制盘子

由于餐具较少,甚至许多贵族在赴宴时要自带餐刀。一般的贵族家庭在用餐时,餐刀是公用的。碗也是两人共一个。甚至饮料杯也必须和相邻的人共用。只有勺子属于个人专用。起先,勺子是用木头或牛角制成的,后来又出现了加金属把手和诸如用锡、银和青铜等纯金属制成的勺子。至于叉子,中世纪时期的贵族餐桌上尚不见其踪影。精美的玻璃杯更是只有极其富有的贵族家庭才能拥有。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在社会上层,特别是贵族阶层中,逐渐出现了全套的叉子、盘子、桌布、餐巾等餐饮器具,木制餐具逐渐地被银制的餐具所替代。

中世纪精美玻璃杯

以叉子为例,它是约16世纪以后首先从意大利传入法国,然后才传到英国和德国的。起初,又子主要是上层社会的餐具,多用金银制成。但这并不排除部分现核在饮食过程中道求使用家华的费的容。资其的餐具甚至德依了宝石等珍费饰品,以显示自己的显系地位度。据文献记载,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使用的餐具都是用纯金和纯银打制的。皇帝亨利六世也喜欢使用金银打制的餐具。某些贵族在餐具的豪华方面丝毫不逊色于皇帝和国王。

波希米亚国王

年克恩滕公爵奥托死后列出的表中就提到了带金脚和金盖的饮料盛器、银盆、银壶、带有金箍的水晶饮料盛器等各种豪华器皿。近代以后,随着专制主义制度的确立,贵族在使用餐具方面也形成了较严格的等级文化。一般情况下,贵族等级内部各成员也必须根据地位的高低分别使用金制、银制、锡制餐具。甚至座椅也因为身份的不同而舒适程度各异。重要人物坐的是带有靠背、软垫和扶手的舒适的椅子,地位较低者则只能坐简易的凳子。贵族的烹饪设施也尽显大家气派。

贵族餐具

与普通农民的厨房相比,贵族家庭的厨房无论在规模还是管理方面都明显不同。农民家庭的厨房很简单,火塘的上方用铁钩挂一口锅就是主要设施。贵族家族的厨房则不然。有些贵族家庭厨房中,仅灶就有六七座之多。还有专门的厨师总管。厨房通常是一个与卧室有一些距离的侧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在中世纪早期,与同时代的中国人和阿拉伯人相比,包括德国贵族在内的欧洲上层社会在饮食举止方面可以说是“粗鲁”和缺乏“教养”的。

中世纪中晚期以后,上层贵族社会为了显示自己与一般下层“粗鲁”民众之间的区别,开始加强“餐桌教育”,强调文明和礼貌用餐,要求养成良好的“餐桌习惯”。到近代早期,由于财富的增长,不仅贵族阶层,富裕的市民阶层也开始强调“文明进餐”的重要性。而这时以宫廷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对就餐举止的要求却进一步细化复杂,给人以繁缛不堪之感,甚至喝汤时该用勺尖还是勺边都成了要注意的问题。与此同时,市民阶层为了跻入贵族圈内,也拼命学习贵族用餐礼仪,结果对贵族就餐礼仪文化的复杂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贵族就餐礼仪

在中世纪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贵族用餐时特别讲究“规矩”。各宫廷在举行节日庆典的宴饮时,有特别严格的礼仪,包括桌子的放置、客人座次的安排等,都很讲究。如前所述,餐桌子的构成很简单,通常是一个木支架上放置一块大木板,上面覆盖上布料即可。桌子一般以U字形放置,人们都坐在外侧,这样既方便为客人服务,又便于客人们在用餐时相互叙谈。在座位的安排方面,主人和贵宾坐在中间,至于其他的人,与主人的关系越亲密,威望越高,座位距主人就越近。

进入近代后,相关的“规矩”更加严格。用餐时举止非常重要。在贵族等级中,人们普遍认为,用餐时的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于是,优雅的就餐举止成了贵族们判断一个人教养和威望的重要参考因素。餐桌举止的提倡者多为宫廷中的一些神职人员。起初,德国贵族在餐桌举止方面并无太多的规矩,相关的观念大多是从英、法、西班牙等国传入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德国贵族“开化”的时间要晚一些。而且相关的礼仪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

贵族节日庆典

结语

最早提到就餐举止者,有西班牙人皮特鲁斯·阿尔方斯,他在12世纪初编写的“教士风纪”中对就餐举止做了如下规定:“在第一道菜上桌前,不能吃面包,否则人们会认为你没有自制力。不要大块地向嘴里塞面包,以至于嘴两边面包屑掉出来,否则人们视你为牲畜。口中食物细嚼慢咽,以免吃呛。嘴里空了才饮酒,否则人们会认为你是酒鬼。口中有食,不要说话。”但是,上述相关规定在现实生活中显然难以严格地遵守。为了配合和规范“餐桌教育”,在西欧和德国出现了许多有关餐桌礼仪的书籍。根据相关规定,在通常情况下,贵族家庭的小孩在7岁时就应该开始接受“餐桌教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界史浅论德国贵族的饮食文化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