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晶哥聊古玩玩瓷器收藏的你,能叫的上来这些
TUhjnbcbe - 2025/5/26 17:20:00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ask.bdfyy999.com/

#瓷器收藏#

在瓷器收藏当中,有一句俗语:叫“趴的不如坐的,坐的不如站的”。意思是说盘子碟子不如碗杯子,杯子碗呢又不如罐子瓶子。很多朋友在收藏的过程中,会经常见到一个很漂亮或者很独特的瓶子,却叫不上名字。在瓷器的各类造型里,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如何能够正确地称呼一只瓷瓶呢?现在人所熟知的瓶多为花瓶,其实插花只是瓶的很小一部分功能,此外还能用来汲水、盛酒、祭祀、随葬、放帽子、改台灯,甚至当骨灰盒。还有的瓶子什么用途都没有,只是放到那里作为观赏之器,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今天,就从器型和用途的角度,来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地称呼一只瓶子(因为种类太多,只归纳了一部分供大家参考)。

南宋官窑青瓷葫芦瓶

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这是葫芦瓶的变种,叫如意耳尊。瓶身还是葫芦,但加了如意形的耳,故名如意耳。耳和刚才说到的系,区别是耳大,用于手持,系小,穿绳用的。注意这个瓶口比上一个大,所以叫尊。尊是瓶的一种,古书上说“口足相仿者为尊”“口大者为尊,口小者为瓶”,其实界限很模糊,比如琵琶尊也可以叫琵琶瓶。

清康熙五彩如意開光花蝶纹琵琶尊

如果没有耳,这就叫琵琶尊,始于清代,模仿商周青铜尊,是最流行的阔口瓶。有耳的琵琶尊之叫法,是耳名加尊。比如耳做成鹿头的,叫鹿耳尊。这个琵琶尊的耳是如意形的,就叫如意耳尊。是吧?和上一个重名了。区分的办法是把釉色或者画面加进名字里,这个叫青花如意耳尊,上一个叫粉彩如意耳尊。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白釉花口瓶宋

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蝠纹花口瓶宋官窑青瓷琮式瓶-台北故宫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清青花博古纹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三友纹橄榄瓶北京故宫藏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清康熙青花稚鸡牡丹纹凤尾尊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明万历五彩“穿花赶珠云龙”图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清康熙五彩祝寿图棒槌大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的棒槌瓶,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清康熙青花赤壁赋山水诗文方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雍正粉彩仕女读书软棒槌瓶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清康熙洒蓝釉描金花鸟诗文棒槌瓶清乾隆御制青花夹洋彩通景“桃花源”

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明嘉靖霁蓝留白龙纹活环双耳瓶一对宋哥窑胆式瓶-北京故宫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清乾隆青花贯耳六楞瓶

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清乾隆贯耳六棱瓶清雍正炉钧釉荸荠瓶

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北宋汝窑青瓷奉华款纸槌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宋代汝窑中较多。

中国官窑瓷器(全套2册)官窑瓷器考古图集艺术书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购买清康熙豇豆红菊瓣瓶

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

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清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浅绛彩瓷器辨伪与收藏艺术书籍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36.7购买清乾隆蓝锦地粉彩折枝花卉纹灯笼瓶-北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清乾隆矾红彩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是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

清乾隆洋彩黄锦地葫芦形交泰转心瓶

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传世品极少。

清乾隆瓷胎洋彩花卉纹镂空转心瓶

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清乾隆瓷胎洋彩锦地缠枝莲纹双连瓶

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1
查看完整版本: 晶哥聊古玩玩瓷器收藏的你,能叫的上来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