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饰工艺对比
唐三彩具有十分复杂且烦琐的制作工艺,要进行陶土矿的开采,在开采后精挑细选适合制作的陶土,而后进行捣制、淘洗、沉淀、晾干,利用模具制成陶胎,入窑后进行烧制,而后进行上釉、装饰,进行二次烧制,唐三彩主要使用的是二次烧制法,从原料的角度上来看,唐三彩制作的胎体是白色的瓷土制成,首次烧制时,窑内温度需要控制在至°C。
首次烧制完成后将素胎进行冷却,施釉面后再次入窑低温烧制。二次烧制时,温度需控制在°C上下。在烧制工艺上,辽三彩和唐三彩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为辽三彩有很大一部分是承袭了唐三彩的烧制工艺,但是区别于其他陶瓷器的烧制,唐三彩烧制时所用的胚胎除去陶胎之外,更多地采用了瓷土作为胚胎的原材料,瓷土在烧制上属于高岭土胎,烧制后无需施化妆土进行修饰填补,而辽三彩在胎土上并没有条件使用白色的胎土。
所以一般的泥土胎质相较于白瓷土胎略显粗糙,烧制后容易出现红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斑点,为了掩盖这种斑点产生的缺陷,所以辽三彩陶胎表面需要均匀施加化妆土。在烧制过程中,辽三彩的烧制温度约为°C,由于烧制温度的不同和三彩陶瓷器的胚胎原材料不同,所以在烧制完成后,辽三彩的胚体硬度要略硬于唐三彩,并且在陶瓷器本身的吸水性上也会比唐三彩更低。
(二)纹饰唐三彩的制作工匠
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下,也已经掌握了点彩、喷涂、描绘、勾勒等釉面装饰技法。唐三彩的釉汁醇厚细腻、色彩均匀,可以使釉汁在器皿上呈现更加完美的状态,避免晕色染色。或因釉汁过干或过稀造成的釉面缺陷。再进行颜色规划时,唐三彩的釉面颜色界限更清晰。制作工艺也在纹饰上有所体现。唐三彩的纹饰也是从造型方面来体现,唐三彩直接以陶俑的方式出现,造型即纹饰,如各种人物俑与动物俑,人物俑遵循人物本身的装扮方式,身着衣裙,点缀刺绣。
动物俑更是贴合动物本身的色彩样貌。生活器具类的物品纹饰侧多种多样,盘类大多采用植物纹样:宝相纹、卷草纹、团花纹等。其余瓶类器具大多遵循釉的自然流动而产生的纹饰。而辽三彩因为源于游牧民族契丹,主要以契丹人喜爱的植物纹饰作为主要的装饰主题,如菊花、海棠、牡丹、芍药、卷草、莲花等等为主,或伴随着一些昆虫纹饰的点缀,如蜜蜂、蝴蝶。辽三彩的纹饰特点可总结以植物纹为主,动物纹为辅。其中海棠纹、牡丹纹与菊花纹使用频率最高。如,海棠盘是辽三彩盘类器具中最具代表性器物。并且辽三彩大多都是生活器具,用印花的方式赋予纹饰。
(三)造型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主要呈现的颜色有黄色、绿色、黑白色、赭石色或棕红色等。主要器皿构成大概有日用品或陪葬品两类。实用陶瓷器皿中又分为水具类的瓶、壶、杯、水注等;也有用于餐饮类的盆、盘;也有文房书画类用具如砚台、水盂;还有寝具使用的瓷枕、瓷香炉、痰盂。在陪葬类器皿中,主要唐三彩陶俑为主,主要分为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包括男僮俑、女僮俑、武将俑、文官俑等人形陶俑,动物类有马、驴、骆驼、鱼等等唐三彩动物俑。
另一种是建筑空间内使用的陶瓷器,如园林、景观、建筑内装饰。而辽三彩则主要以生活类的实用器具,作为三彩器的主要形制。目前,出土的辽三彩陶瓷器。主要类别以盘、碟、盆、瓶、罐类为主,在数量上与唐三彩相比,有了显著的减少。在同类型三彩瓷器上,辽三彩与唐三彩的瓷器形状也有显著区别,以盘子、碟子为例,辽三彩的盘碟主要呈现方形、花形、海棠形等,多为圈足或略向内凹的平底。
盘口或碟口以方形或花式样式为主,虽然也曾出土过圆口的辽三彩陶瓷器但数量极少。而唐三彩中多以组合式盘为主要形制,例如将七个杯子与一个盘子进行烧制,组合成为唐三彩中著名的七星盘或是由两个盘子组在一起烧制,构成双联盘。一些盘碟主要圆口为主,虽然辽三彩也曾经作为陪葬品进入过贵族的墓葬,但是作为实用器皿使用的辽三彩,基本没有像唐三彩一样的陶人物俑、陶动物俑、牛马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