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著名国际友人、美国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传承红色友情,以民间形式促进中美民心相通,年11月8日,北京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等相关单位,举办了“纪念史沫特莱诞辰周年研讨会”,并启动了《革命人生—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线上图片展,展示了由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史沫特莱生平简介及相关历史照片50余幅。
展览内容
(一)动荡的东北政局
年12月,史沫特莱到达中国东北,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与当地百姓的贫苦。在发回给《法兰克福日报》的第一批文章里,她就谈及了日本对东亚地区的威胁。史沫特莱抵达沈阳时,张学良宣告东北易帜,东北三省纳入了国民党的统治之下。
史沫特莱在东北见到了大量穷苦民众。他们的悲惨境遇,使她找到了一种共鸣。从那一天起,史沫特莱开始有意去结交一些思想开放的中国人,希望和他们成为朋友,获取他们的信任。她意识到,要真正了解这个国家,必须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民。
史沫特莱所拍摄的战时招贴画,其描绘了日军在中国的暴行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史沫特莱在东北拍摄的在拉货的苦力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史沫特莱旅途中所拍摄的人们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二)劳工调查:东北矿场、北平火柴厂和广东缫丝厂
史沫特莱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她在东北住了近3个月,参观了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的监狱、工厂等并进行采访。在哈尔滨,史沫特莱参观了日本在抚顺的大型煤矿厂,目睹中国工人过度劳累、薪资微薄、衣不遮体、饱受病痛。而后,她还在北平参观了一家火柴厂,发现大量童工。年夏,史沫特莱来到广州,调查广东缫丝厂的情况。在中国期间,她向《法兰克福日报》发回了《被日本占领的抚顺煤矿工人待遇》、《在北平火柴厂采访的童工问题》以及《广州缫丝厂女工》三篇重要劳工调查。
“一排排童工,有些比婴儿大不了多少,每天都在盛满火柴的盘子面前站十二个小时,他们的小手装填火柴的动作迅疾如闪电。有一个手持短棒的工头在他们背后的过道上走来走去。这些孩子,每天喝两顿加盐的小米粥,有时有点青菜,有时有点猪油。为了取暖,睡觉时他们在炕上挤作一团。所谓炕,是那些营式房间,由地下弯曲的烟道得到微弱的加温的土坯平台。我曾问到盖一条薄被躺在炕上的一个孩子的情况。他已病倒三天,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给他看病。反正死不了就会活下去。”
—《中国的战歌》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所摄供童工们休息的北平火柴厂“长炕”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三)宋庆龄专题: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年9月17日,刚来到上海不久的史沫特莱赴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拜访宋庆龄,并把新近出版的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赠送给她。此后,史沫特莱协助宋庆龄处理工作,还参与了宋庆龄领导的《中国论坛》(Chinaforum,Shanghai,-)和《中国呼声》(VoiceofChina,Shanghai,-)两份刊物的创办。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陈翰笙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其执行委员会委员有鲁迅、林语堂以及两位外国人伊罗生(HaroldIsaacs)和史沫特莱。同盟成立后,主要负责营救被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史沫特莱积极参与工作,成为骨干成员。
年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合影(从左至右):林语堂,鲁迅,宋庆龄,史沫特莱和黎沛华
公共领域
年2月17日,宋庆龄与萧伯纳、史沫特莱、蔡元培、林语堂、鲁迅和伊罗生在莫利爱路29号一楼阳台前留影(杨杏佛拍摄)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馆藏
(四)鲁迅专题:革命友谊
年12月,史沫特莱与鲁迅结识。史沫特莱眼中的鲁迅,举止潇洒,谈吐和举手投足,都体现出完美的人格魅力。年2月7日,左联五烈士被国民党杀害,史沫特莱感到异常悲痛与愤慨。鲁迅请求她协助发表一篇稿件《写在深夜里》,随后又草拟了一份告西方知识分子宣言书。茅盾将其翻译成英文,发表在年6月出版的美国《新群众》上。其结果是,五十多名美国一流作家发来了一份谴责杀害中国作家的抗议书。国民党得知西方世界有责难之意,从而有所顾忌。史沫特莱还将珂勒惠支介绍给鲁迅,并帮助鲁迅购买收藏珂勒惠支的作品。此后,鲁迅在中国引领了木刻艺术运动,也是由于深受珂勒惠支的影响。
刘铁华赠与贾安娜的鲁迅版画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李桦所创作鲁迅版画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史沫特莱所收藏茅盾的照片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馆藏
珂勒惠支木刻组画:面包!()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收藏
珂勒惠支木刻组画:耕夫()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收藏
珂勒惠支木刻组画:城市庇护所()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收藏
珂勒惠支木刻组画:纺工的战争()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术馆
27:10作者:刘萌
编辑:刘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