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探秘盘字的多样含义与用法
TUhjnbcbe - 2025/5/10 17:51:00

“般”字源于“盤”,意为通过轮车旋转来制作盘子。在陶瓷制作过程中,由于经常需要制作大小和形制相同的陶瓷器,因此“般”字后来被虚化为表示“一样、相似”之义,而其原本的旋转制盘之义则交由新造的“盤”字来承担。“盤”字由“皿”和“般”会意而成,其中“般”也兼表声。此外,“盤”字还有异体字“槃”,《说文·木部》中解释道:“槃,承槃也。”这反映出古代的盘子多为木制。在简化字推行后,“盤”和“槃”都简化为“盘”。

轮车所制的盘子,通常是一种敞口、扁浅的盛器。《正字通·皿部》中描述:“盘,盛物器,或木或铜锡为之,大小浅深方圆不一。”然而,这种敞口扁浅的盛器与“碟”又有所不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解释,“盘子”通常比“碟子”更大,多为圆形,用于盛放物品;“碟子”则相对较小,底平而浅,常用于盛装菜蔬或调味品。总的来说,盘子大而腹深,碟子小而腹浅,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木头盘子

在过去的黄县民间,每当举办酒席时,都会使用一种特制的木头盘子来盛放饭菜。这种盘子通常是长方形,外漆红色,显得庄重而喜庆。端菜的小伙子或姑娘们被称为“掇盘儿嘞”,他们肩负着将美味佳肴依次端上桌的重任。而在日常生活中,茶壶和茶杯也会被精心地摆放在这种盘子里,再一同摆放在柜顶上,这便是所谓的“茶盘”。

汤盘

在黄县民间的酒席上,除了特制的木头盘子外,还有一种底部稍深的菜盘子备受瞩目,它被称作“汤盘”。这种盘子专为盛放带有汤汁的菜品而设计,其底部深度适中,既不会让汤汁洒出,又能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

冰盘

在黄县,还有一种大型的搪瓷盘子被称为“冰盘”,其名称可能源于古人对月亮的雅称。这种盘子呈圆形,设计独特,非常适合盛放和携带饺子等带馅食品。而“方盘儿”则是指方形盘子,与冰盘形成对比。

此外,甑作为一种古代炊器,其底部布满小孔,常用于蒸煮食物。在黄县,人们将甑的现代遗存称为“泥盘儿”,这进一步印证了盘子的多样性和历史演变。

值得注意的是,“盘”与“碟”在黄县民间有着明确的区分。尽管两者都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但它们的形状、用途和历史背景都各有不同。例如,秦汉时期,高足盘成为主要的盛食器具,这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密切相关。而高足盘的形制,则源于青铜器中的“豆”,尽管有些豆类器具带有盖子或把手,但这与高足盘的设计仍有所差异。中唐以后,随着桌椅的普及和人们坐姿的改变,高足盘逐渐显得不便,盘子因此逐渐演变为圈足,这一设计一直沿用至今。盘子作为常用的盛器,在民间积累了丰富的俗语。例如,黄县人将聚餐称为“吃盘儿”,如“你今天到哪去吃盘儿嘞?”同时,盘子还衍生出许多与形状或功能相似的物品,如用于托住石磨、接放面粉的“磨盘”,以及杆秤上用来盛放所称物品的“秤盘儿”。此外,“定盘星”在秤杆上标志着起算点,也常被用来比喻人的主张或主意。

在黄县方言中,盘子还与多种事物相关。例如,“树盘”指树下围成一圈用于浇水的容器,“茔盘”则是指坟地。同时,“脸盘儿”被用来形容脸的形状和轮廓,而“盘儿脸”则指的是扁而大的脸。此外,还有“奶盘”一词,用来指代乳腺组织,并常与俗语“奶儿不大盘儿不小”结合,形容人官职或本事不大但架子不小。

盘子不仅在日常生活和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与许多文化现象相关。例如,“踩盘儿”一词,常被用来指盗贼或劫匪在作案前的地形勘察。同时,盘子的旋转动作也衍生出“盘根错节”、“盘山公路”等词语,形容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或地形的曲折蜿蜒。这些与盘子相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也反映了人们对盘子这一日常物品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盘梯”是扶梯的一种独特设计,其特点在于中间竖立一根圆柱,柱旁则以辐射状安装若干折扇形的梯级,让人可以盘旋而上。这种设计不仅实用,为复式建筑中的常见装饰,更在《水浒传》等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盘陀”一词常用来形容曲折回旋的形态,如《水浒传》中所描述的祝家庄的路,就是典型的盘陀路。此外,许多地方都以“十八盘”等地名来描绘山路的蜿蜒曲折,其中尤以泰山的十八盘最为著名,它位于升仙坊至南天门之间,是登山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栖霞的十八盘

这一蜿蜒曲折的山路,在胶东地区颇有名气。它横跨大柳家乡(现属蛇窝泊镇)与刘家河乡(现属翠屏街道),以其独特的盘旋之势著称。在古代,人们常用“盘肠”来形容长而曲折的事物,正如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炙法》中所提及的“灌肠法”,其中“羊盘肠”便是指大肠,因其迂曲萦回的特性而得名。此外,清代章回小说《罗通扫北》中也有一个关于“盘肠”的生动故事:罗通,罗成之子,曾在界牌关与敌人展开车轮大战,腹部中剑后,他巧妙地将肠子盘绕腰腹间,继续英勇战斗,最终杀死对手但自己也因力竭而亡。这段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界牌关》(又名《盘肠战》),广受观众喜爱。

此外,“盘缠”一词在古代有着丰富的含义。过去,小制钱中间有个方孔,可以用钱串儿将散钱串起来,一千枚为一贯,携带时可以缠在身上,因此古代称路费为“盘缠”。而在某些地方的老黄县习俗中,人死后第三天晚上,死者的鬼魂要启程西去,路上需要“盘缠”,这时村民们会在村外路口处烧包袱、纸马等,以示送行。同时,“盘头”在婚礼习俗中则指新娘化妆做头发的过程,寓意着新婚的喜庆与美好。

不仅如此,“盘腿坐”在过去也是一种常见的坐姿。人们坐在炕上,两腿弯曲交叉地平放着,这种坐姿被称为“盘腿坐”。而“盘腿大坐”则形容一种悠然自得的坐姿,即盘着腿消闲地坐着,表现出一种安然无事、悠闲自在的状态。

盘扣

在过去,人们常常用布条编织成扣子,这种制作扣子的工艺便被称为“盘扣儿”。

盘香

呈螺旋形的线香被称为“盘香”,这便是我们夏日里用来驱蚊的蚊香的基本形态。在《西游记》中,七个蜘蛛精的居所被称为“盘丝洞”,其名便源于这种盘绕的形态。同样,脚上的鸡眼中,那个像大蒜底盘一样硬硬的东西,上面长满了一根根细小的纤维,用针挑时疼痛难忍,这种形态也被称作“盘丝”。不仅如此,树上的瘤节或树根部生长的“盘丝节”也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无论是用斧劈还是锯锯,都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盘丝节。

在人体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断骨处会逐渐长出纤维结缔组织和骨痂,这些组织的生长形态与树的瘤节相似,也被称为“盘丝节”。如果通过手术如打钢钉或上钢板进行治疗,断骨处的愈合会更为顺利,盘丝节也会相应减小。然而,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如使用草药等,骨头接合的不紧密或错位可能导致盘丝节的增大,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盘”这一概念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在农业中,耕地的荒废会导致土壤被草根和树根“盘死”,即土壤结构被破坏,失去肥力。而在家庭养花种草时,宿根类草木需要定期倒盆,以防止根系过于发达而“盘死”花盆,影响植物的生长。

同时,“盘”也是一种文玩玩法。玩家们通过双手的不断按、压、揉、搓等动作,将器物如核桃或手串打磨得光亮剔透,产生迷人的包浆,使其更加光滑、更具质感。这种玩法需要耐心和技巧,逐渐让器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近年来,“盘他”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它最初出自相声演员孟鹤堂、周九良的相声《文玩》中的一句台词:“干巴巴的,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他!”后来,一位用户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题为《万物皆可盘》的视频,进一步推动了“盘他”的热度。如今,“盘他”已成为一种鼓励、加油的口号,也可以表示处理、教训某人,或者表示入手、了解某物的意思。

总的来说,“盘”这一概念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生活中的实用物品还是文玩艺术品,“盘”都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引申,“盘”字还指来回反复地查问或清点,如“盘库”和“盘货”。在追问细节或筹划时,我们常说“盘问”和“盘算”。而“盘根问底”则形象地描绘了对事情来龙去脉的深入探究。此外,“盘道”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通过隐语问答来试探对方的身份或专业程度。

从回旋盘绕的特性出发,“盘”字还引申出转着圈垒砌的含义。在黄县话中,垒砌火炕和锅台的动作被称为“盘炕”和“盘锅台”,因为这些结构都需要回旋曲折的设计来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地?”这种直而高的石堰则用“理”而非“盘”来描述,显示了用词的精准与细腻。

另外,“盘”字还与工商企业的转让有关,如“他把铺儿盘出去喽”和“他盘下两家店铺”等说法。在这些语境中,“盘”意味着找到下家或整体转让,与“跌出去”或“磕出去”等说法相通,都强调了交易的完成。

作为量词,“盘”用于形容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物品,如“一盘磨”和“一盘土炕”。同时,它也适用于回旋绕曲的东西,如“一盘电线”和“一盘蚊香”。此外,“盘”还可作为动量词,用于棋类、球类等比赛的计数,如“再下一盘儿棋”和“再来盘儿扑克”。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秘盘字的多样含义与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