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黄金档期
TUhjnbcbe - 2025/5/8 17:00:00

引言:改档不一定是坏事,但却是中国电影市场不成熟的真实写照。

国庆档期还没开始,战场已经是硝烟弥漫。

有逃跑的,有修改出兵策略的,还有勇敢坚挺的。

不知道阵容能不能算得上“史上最强”,但是“史上最挤”的title大概是没得跑了。

本周末最大的新闻莫过于《芳华》突然撤出国庆黄金档的消息了。

暂且不论这部片子撤档的真实原因究竟是因为审查、还是因为冯小刚和华谊的对赌协议,最终的结果都是,国庆档的竞争格局被或多或少的改变了。

从9月29日开始至10月8日期间,目前,共有13部电影扎堆上映。

已经确定撤档的影片有《芳华》,《降魔传》、《闺蜜2》、《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提档的电影有《缝纫机乐队》、《空天猎》;《羞羞的铁拳》推迟9小时30分上映。

尴尬的是,不知道是恐惧太相似还是默契太好,为了抢占国庆档的先机而选择提档的电影们,都瞄准了9月29、30日两天。

导致在接近十天的国庆假期档中,过半的重点影片都将在这两天进入院线,其中七部影片也几乎覆盖了目前国产主流商业片的类型。

想避免撞车,却提前撞得晕头转向,即使少了《芳华》这个有力的竞争对手,的黄金周档期,厮杀程度依旧相当激烈。

扎堆黄金档期成了国产电影的“顽疾”,这病,还能治吗?

1撤档提档的被动与影视公司的小九九

片方不约而同的对档期做出了调整,更多的,还是一种被动的无奈。

近几年,国产电影票房的前几名大多都出自重要的黄金档期。

因此,抢占档期,表面上看起来是各个影片之间的票房竞争,实际上是背后出品方的厮杀。

成功的电影带来的可观票房收入,甚至会对行业内影视公司进行重新排位。

在头部影视公司前几名地位难以被撼动的情况下,实力相对较弱的影视公司会希望借助这个热门档期进行一次“冲刺”,占领相对优势的高地。

只是不管是“反击”也好,“冲刺”也好,根本没有想象的容易。

战火还没打响,就有几部影片提前从战场撤退。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在官微上发布了撤档消息,并且公布了原因:“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目前尚未拿到公映许可证,因此我们无法在原定档期公映,为此我们感到万分抱歉。”

不过此条微博,很快被删除。

不管是不是真的因为没有拿到“龙标”,撤档,在目前看来,更像是一种自保的行为。

前有由廖凡、李易峰的主演的同系列电影《心理罪》3.03亿票房的惨淡收尾,《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撤档,更像是在大片的围剿之势下,对自己预期票房的不自信,而明智地选择退出厮杀。

另外两部影片的撤档或多或少都出于相似的原因——背后的出品公司承受不起影片亏损的风险:

·《降魔传》的出品方海润影业在业绩上连续四年陷入亏损,今年除了《大闹天竺》有比较好的表现之外,再没有能“力挽狂澜”的影片。

·《闺蜜2》的出品方北京完美星空传媒,从年之后出品的电影,票房和口碑表现都不理想。虽然《闺蜜1》曾收获了近2亿的票房,但是口碑在豆瓣上却尴尬的停在5.4,加上市场对于这种题材影片出现审美疲劳,若想依靠《闺蜜2》拯救公司,只有避开国庆档,才可能获得更大的赢面。

虽然在各方的声明中,都强调《芳华》的撤档与冯导和华谊兄弟的“对赌协议”无关,但是谈到冯小刚电影的票房,就绕不开这个问题。

不知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收获了好口碑的《芳华》,若重新确定了上映时间,还能不能为冯小刚导演带来更多正面收益?

除了调档和撤档的做法,“抱团”也成为几家大的影视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

对于市场提前看好的几部影片《缝纫机乐队》、《英伦对决》以及《羞羞的铁拳》,各影视公司也是频频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降低风险。

比如,万达影视以及下属的五洲电影参投或发行了《缝纫机乐队》、《英伦对决》以及《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光线以及其控股的猫眼则投资了《缝纫机乐队》、《羞羞的铁拳》等。

整个电影市场,都变得十分被动。

既然都是“赌局”,与其用分散投资的方式来被动地“赌”一把黄金档期,还不如科学的选择真正适合的档期,把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才会有更大的赢面。

2做常规档期的“鸡头”,还是做热门档期的“凤尾”?

“黄金档”并非唯一的救市灵药。

虽然银幕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观众多数还是以娱乐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单个个人的观影频次绝大多数集中在2-3部,间接使得市场的消化能力只能集中在一天2~3部超级大片/热门影片的范围之内。

在影片数量让人崩溃的情况下,如果还出现类型扎堆,结果必然是片方痛苦、观众也痛苦。

目标观众大量分流,即使票房好看,也是“大打折扣”的胜利,得不偿失。

就像即使是在短短7天的时间内疯狂吞下18.5亿总票房的年国庆档,最终杀出来跻身卖座梯队的也只有三部电影:《港囧》领跑,《夏洛特烦恼》、《九层妖塔》平分秋色。

在这三部影片中,其实《港囧》和《夏洛特烦恼》的题材相似,都属于庶民喜剧,受众群体也相似。

那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两部片子放在不同的档期,偏爱喜剧的观众就不会一脸茫然的拿着手机不知道如何抉择,或许这两部片子的票房还会更加出色。

何苦要像“豪赌”一样,辛辛苦苦的去抢做热门档期的凤(pao)尾(hui)。

既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看的票房成绩,那么做个常规档期的“鸡头”,是不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

这句话的逻辑的落脚点,并不是将“黄金档期”和“常规档期”对立起来,而是希望制作和发行方能根据片子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档期。

这种灵活,考验的是片方和发行方的经验和综合应变能力。

毕竟想获得竞争力,除了档期之外,好故事、好营销更有可能成为杀手锏。

因地制宜,巧用常规档期,打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比如泰囧,影片原定在年12月21日圣诞档公映,当初光线传媒为了避开了12月20日上映的《十二生肖》《血滴子》等强劲对手,决定提档至12月12日提前10天公映。

这样的巧妙安排,也让《泰囧》成为同期竞争的《一九四二》、《王的盛宴》等沉重题材和风格的电影中,唯一一部适于合家欢的喜剧电影。

据业内人士估计,这样的调档,帮助它至少增加了15%的票房收入,最终票房井喷,坐上了国产片票房冠军宝座,成为当年贺岁档最大的黑马。

3内容上乘,好电影就是好档期

在赌局中,想要更大的赢面,要取决于你的筹码是什么。

毫无疑问,对于电影产业而言,更厉害的筹码,一定是质量上乘的作品本身。

随着中美将重新进行引进片配额谈判,未来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大片的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必然会侵占更多的黄金档期。

来势汹汹的海外片子,摆明了就是要抢你本身就有限的盘子,等盘子被摊得越来越薄,国产影片若只靠躲,未来怕只能在越来越窄的夹缝中求生存。

就我个人而言,始终觉得把“好莱坞”的片子刻意妖魔化成“洪水猛兽”,说到底,是对我们自己电影极度不自信。

观众买账与否,是取决于国产影片和好莱坞影片此消彼长的关系——国产电影质量太烂,想看“好片子”的观众只能选择海外大片。

其实,早有迹象表明,观众们已经对好莱坞大片的表现手法、编剧模式表现出了审美疲劳。

比如这段时间正在上映的《蜘蛛侠:英雄归来》,作为漫威今年最重视的电影,漫威对中国市场的票房期望非常高,然而《蜘蛛侠3》的午夜场就只有《美队3》的一半多,首映票房只有后者7成,虽然目前到了7亿票房,但是排片率降到了9.77%,要想实现漫威预期的10亿票房,可能还有点吃力。

这样的状况,为高质量国产电影提供了突围的最好时机。

其实国内的电影市场,依旧不乏正面迎上好莱坞大片,不但没露怯、反而成绩还可圈可点的优秀国产片。

比如年,作为国内青春类型片的典型之作的《致青春》,曾在上映时与《钢铁侠3》、《疯狂原始人》、《遗落战境》的好莱坞大片发生同档期对撞,最终总票房7.19亿的成绩,只与年进口片票房冠军《钢铁侠3》相差四千多万的票房。

在国产电影植入当下社会比较主流的元素,让观众GET到这种相关性,这些电影更容易具有好的市场接触面。

特别是对于那些质量尚可、走口碑路线的中小成本影片来说,选择一个不那么拥挤的档期,为自己争取更多长线放映的时间空间,会更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袭。

不想成为盲目扎堆的“炮灰”,更不想被档期束缚,那就踏踏实实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剧本的打磨和电影的制作上,才是突围的正道。

观众要看的,终究还是一个好的故事。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黄金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