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掰开揉碎看经典电影教父1里的人物主
TUhjnbcbe - 2025/3/26 19:19:00

—影坛常青树《教父》—

《教父1》上映于年3月15日,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依然饱受赞誉,常年占据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的史上最佳部电影名单前列,影迷票选为第二名,其续集《教父2》为第三名。

《教父》

《教父》的成功元素很多,简单来说有三点:1.浓缩的精华(《教父》没有多余的镜头,每段对话、每个人物都信息量巨大);2.真实黑帮生态(小说作者并不是空中建阁凭空捏造,教父中的各种人物都有着原型和现实故事线,并且,教父的五个子女=完整的黑帮生态);3.主角与配角的巧妙组合。

关于最后一点,在这里先说,毕竟《教父》是一部影视作品,演员是重要因素。

太多作品(尤其影视剧)初衷都是好的,要展现一个“面”(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态的结构),结果因为种种因素只展现了一个“点”(个体、主角),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主角光环。

主角光环能够丰富人物形象,提高直观观感,便于观众能够更好的消化作品,这是好的一面。

不好的一面是主角与配角、甚至剧情结构组合不合理,会严重降低了作品的“逼格”(毁灭性的“灾难”),一部主角不犯错永远是对的、翻车也会翻回来的强大“光环”,一个、两个有票房,泛滥成灾后只能让观者厌烦,毕竟“吃相难看”的硬拗是公开侮辱观众的智商。

据说好莱坞有一个阶段出现过“大牌影星”决定一切的形态,一切以“大牌影星”为中心,故事主线、配角都得以其意志为转移(当你看到一部电影制片人=主演,就可以节省点时间干别的了,当然迫不得已的小成本制作除外),结果是导致了众多老牌影业公司的破产。

《教父1》危机来临

时间能够抹去所有主角的油彩,留下的只有“群像”——构建一个时代的真实元素,犹如远古留在岩石中的化石残骸。

《教父》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巧妙,这也是其为什么五十年来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简单的说,一部电影是否能够极为克制地避免主角光环泛滥问题,是衡量这部电影“逼格”的指标。

—《教父1》主线—

《教父1》是一个黑帮家族面临“巨大危机”逆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代了几个重要内容:1.黑帮也需要蜕变;2.黑帮的原生态;3.危机的必然性和危机的解决之道。

暗线:黑帮的暗喻是美式资本。

《教父》表面上讲述的是意大利移民在美国扎根的故事,实际上是美式资本向全球扩张的林林总总(无论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柯里昂家族,还是阴险贪婪地巴西尼家族,每一个都是“门口敲门的野蛮人”),看完《教父》后你会想明白一些美国历史疑案——肯尼迪遇刺、西格尔的必然命运(西格尔是“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缔造者)。

—人物—

(人物结合电影及原著小说进行阐述)

维托·柯里昂,即“教父”。

维托·柯里昂

纽约黑手党柯里昂家族的缔造者,以橄榄油生意为掩护,从事各种犯罪活动(贩毒除外),有参议员、法官等保护伞。

在《教父1》中维托·柯里昂既是权力核心,又是教导接班人的师者。有着深沉的心思和对家族未来的细致规划,是位富有远见的智者、亲和力爆表的领袖、不露声色的狡猾之徒、善于绝杀的杀手。

相比较电影中其他黑手党领袖来说,“教父”维托·柯里昂在维持自己家族在黑道的地位的同时,也在思考下一代如何在美国生存的问题。

这一点,十分的真实。

维托·柯里昂初临美国在隔离所中吟唱

在《教父2》中,小维托·柯里昂逃难到美国,始终一言不发,只有在隔离室一个人的时候,唱起了西西里民谣。

导演和小说作者在这里共同聚焦了一个移民永远解不开的结——归属感。

纽约黑手党有两大派系,一个是意大利,一个是犹太裔,这两个势力有着不同于其他移民的“执拗”——美国不是自己的家园。

在《教父3》中,柯里昂家族的商业重心转移到了屹立银行,迈克尔·柯里昂终老于西西里,都是在回答移民们这一焦虑问题。

没有什么“心安即是归处”,异国他乡被吞噬、被消化掉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被接纳、成为所谓的“自己人”,是幻象、是谎言。

唐之眼,影片大多时候都不展现唐眼部

“教父”维托·柯里昂的理想是,后代成为正常的美国公民,这个愿望在《教父3》中似乎是达到了——孙子安东尼成为歌唱家,但这个结果有两个微妙的暗示:1.安东尼有一半盎格鲁血统(其母凯是白人);2.安东尼扬名于意大利。

唐一生之中有两个执念,一个是“家庭”,一个是“诚信”。后者是出于意大利传统,属于公共约束,唐只是表面遵守、没主动破坏而已。

静默

关于“家族”的执念,是野蛮生长期间成功基础,《速度与激情》系列中动不动来个家庭聚餐,像模像样地在餐桌上传递面包盘子,如果是致敬《教父1》说得过去,但要想展现出《教父1》中那种“家族”式团伙,实在是太流于表面,不是那个“味儿”。

《教父2》对于“家族”的概念作了深入骨髓的界定,“教父”维托·柯里昂初临美利坚,一文不名,他所依靠的就是“乡党”——“家族的雏形”,他的成与败都和“家族”完全捆绑。

“新教父”迈克尔·柯里昂则恰恰于父亲相反,他做的是剥离家族,把父辈和他在美利坚捞到的资产“洗白”,甚至转移出美国,所以“家族”这个一概念,对于两位教父来说,都是“工具”。

唯一有点区别的是“教父”维托·柯里昂保住了家庭,迈克尔·柯里昂则没有。

《教父1》对维托·柯里昂进行了些许的粉饰,实际上这位令人尊敬长者比卢卡·布拉西还要心狠手辣,片中迈克尔向女友介绍父亲为明星养子与音乐领班谈判时,用枪指头的是教父本尊,在《教父2》中教父第一次杀人行家里手地表现令人咋舌。

“教父”维托·柯里昂的杀人天赋,并不是无师自通,一切都源于他悲惨的童年记忆——父母及兄长被家乡恶霸(奇奇欧)残杀,那时教父只有9岁,他的姓氏就是家乡的名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柯里昂镇(被美国移民局记录错误,索性就以"柯里昂为姓氏了)。

教父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故事及导演之外,还有马龙·白兰度的不朽功绩。

港片经典《英雄本色1》有个有趣的传说,一个拍完片被雪藏赋闲3年没戏拍的吴宇森、一个被老东家开除的狄龙、一个冠名票房的毒药的周润发,组合在一起拍出了一个爆款(当然“哥哥”张国荣同样重要,只是当时他完全是前边三个倒霉蛋的反面,贼拉拉成功)。

马龙·白兰度接《教父》的时候和周润发一样被冠名为“票房毒药”,真是惊人的巧合,有人说《英雄本色》灵感来源于《教父》,其实不确切,《英雄本色》是翻拍自年的同名电影,这比年开拍的《教父1》要早得多,还有好玩的巧合——《英雄本色1》在华语片中排名也是千年老二、《教父1》的导演和编剧跟吴宇森、狄龙差不多背运,一个没戏拍,一个赌债累累。

马龙·白兰度《教父》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马龙·白兰度拍完《教父1》后,并没看好这部电影,把票房分成低价卖了,而发哥则在《英雄本色》中越拍越来劲,由“客串”拍成了男三号,他对导演吴宇森表示:不用再给我钱,怎么拍都可以。

由此看来,教父的优势“远见”属性被小马哥秒杀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掰开揉碎看经典电影教父1里的人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