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椅子时代
椅子,一种用来坐的平常不过再平常的家具,一般包括一个座位,一个椅背是脚物家具的一种。在宋朝以前,中国人更习惯席地而坐,但是这种“坐”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坐”,更接近与“跪”这与当今日本韩国的习俗是一致的,而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抛弃了这种束缚人的坐法,引进胡人的坐法,并形成今天椅子的雏形。
在中国的传统领域中,坐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中国没有引进胡床之前,中国人在会客的时候,会直接坐在床上或者是地上,屁股要坐放在脚后跟上,称做“跽坐”,跽坐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端庄的气质,古人讲究个正字与中和之气,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它的缺点同样显而易见,这种坐法是非常不舒服的,最大的缺陷在于束缚人腿脚的成长,它会阻碍血液的循环,影响人的发育,最终会导致萝卜腿或罗圈腿,日本女性就是最生动的一个反例,况且,久坐在形体上也是很难称得上美观的。
东汉末年一种名叫胡床的坐具传入中原,胡床是汉人对西域传入中原与汉地坐具截然不同的形制的一个称谓,自此,中国人的坐姿被逐渐改变,跽坐随之被逐渐放弃,到宋朝时,现代意义上的坐姿已经普遍流行,但是,椅子所带来的贡献,绝不仅仅就是改变了一个形成已久的坐姿,更大的改变在于中国文化。
二,后椅子时代
1.器物之变
在椅子传入中原以前,因为普遍的坐法是跽坐,这样坐重心低,所以与之相配套的家具器物都比较矮,例如今天东北地区等人们习惯盘腿坐在炕上,而人与人之间的炕桌,高度不过30到40公分,但是椅子的普遍高度都在50公分以上,所以在椅子引进之后,必定会带来一场家具的革命,随即矮小的桌子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高脚桌子成为最普遍最广泛的家具。
不仅仅是家具餐具也随之受到了影响,在椅子引进之前,由于人们坐姿普遍较低,家具的高度也比较低,为了方便饮食和保持较为美观的坐姿,许多餐具的底部都有用来提高高度的支撑足,这一点在经典电视剧86版《西游记》的蟠桃盛会中得以体现,用来盛装蟠桃的盘子底部有一个像筒一样的支撑拔高的部分,现在仍然有一部分这种形制的盘子在一些高档餐馆被使用。到宋代以后,由于高桌大椅的流行,同样是为了方便饮食,餐盘餐具开始去掉底部的高脚支撑物,矮盘矮杯开始流行,这也与我们今天的餐具较为相似。
器物的变化,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就带来了习俗的变化。
2.习俗之变
由于椅子传入之前,桌椅板凳都过于矮小,当聚会用宴时,合餐有着天然的束缚,几个人很难一起跽坐在一块用餐,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实行分餐制。所谓分餐制,就是虽然大家聚在一块,每个人面前一个小桌子,大家伙跽坐在桌子后面,每人面前摆着分好的食物,这一点在经典影视作品86版《西游记》以及94版的《三国演义》中都得以体现。分餐制源头上可以追溯到史前的氏族文化。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共同劳作共同抵御风险,食物匮乏没办法导致只能严格按份分配,所以这时候的“分餐制”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渐渐的分餐制也作为汉族传统用餐方式保留下来。到了商周时期,中国人便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饮食的意义不再是一种“祭祀”,而逐渐演变成一种“宴饮”的风俗,这种“共享”精神从文化上奠定了“共食”的基础,但实际上离共食还远得很。
到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从吃饭开始。为了体现长幼尊卑秩序,于是就有了这些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另外,在椅子的影响下,宋代餐饮文化得以盛行,在外吃喝逐渐成为潮流,因为此前实行的是分餐制,这使得会餐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远,一来不方便人际交流,吃饭便没了氛围,在今天我们聚餐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更多的是为了联络感情,而没有交流感情自然难以维持,饭店生意也就不好做。而来,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远,比较占用空间,因此开饭店形成规模的成本较高。但是在高桌大椅引进后,合餐制流行,并促使宋代餐饮业走向了繁荣。
“随着椅子的大规模使用和中国的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以及宋代市井文化的流行,合餐制逐渐成为吃饭的主流。”中国人的主要吃饭方式逐渐由每人一份一个人吃转变为大家伙围在一起吃,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今天对我们生活影响巨大的餐桌文化的雏形。然而分餐制的淡出历史舞台更蕴含着一代传统礼法的结束,这也就是椅子引进所带来的礼法上的变化。
3.礼法之变
中华号称五千年礼仪之邦,传统的礼法也是支持中华文化延绵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坐姿恰恰蕴含着无尽的传统礼法。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社交礼仪上,也对家具陈设餐桌文化同样产生了影响。
在社交礼仪上,由于此前皆为跽坐,产生了不少礼仪如“跪”“拜”等,这就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跪拜礼。中国古代有尊人卑己的传统,在跪坐时代,虽然在君臣上下级长晚辈间有叩首跪拜之礼,但是,在跪拜者跪拜的同时,被跪拜者处于跪坐的姿态,接近于跪,因此,跪拜在跽坐时代更接近于一种平等的社交礼仪。但是,在宋代以后,随着高桌大椅的引进,且跪拜之礼得以保存,因此在行跪拜之礼时,受跪拜者不再是跪坐,而是坐在椅子上,这就形成了尊卑对照,上下分明的一种社交关系,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交关系,并在此后的发展中与皇权至上一起达到了顶峰。但是,在官员之间以及一些民间场合,由于太长时间没有跪坐,人的身体很难再适应跪拜,因此,跪拜的次数也随之减少,在官员之间,只有高级官员之间才多用跪拜礼节,在其他低阶官员间以及民间则多用作揖代替。
跽坐同样带来的还有对家具程设的改变,在引进椅子之前,人们习惯跪坐,中心低,视线低,为了能够在跪坐的同时能够观望到窗外的风景,因此窗子的高度较低。并且,在跪坐时代,因为视线低,而传统礼法要求,房屋内部应尽量空旷,故在跪坐时代,房屋内陈设的家具数目不多。而在椅子引进之后,由于人的视线升高,窗户的位置也就随之升高,这就影响到了房屋的结构。此外,引进椅子之后,房屋内的家具陈设也变得躲起来。
如上文中提到,椅子的引进也影响到了我们的餐桌文化,合餐制流行,宋代餐饮文化走向了繁荣,并影响着宋代市井文化的兴起。
4.思想之变
如前文提到,中国乃五千年礼仪之邦,中国古代尚尊人损己,众所周知,称呼别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行为,转而称呼字,例如在《三国演义》中,马超常说,孟德杀我十余口,而不是曹操杀我十余口,可见,即便是到了有仇不共戴天的情况下,也是称呼其字的,而不是称呼其名。古人见面时称呼对方的字,而称呼自己时则直呼其名,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则更显尊重,“如称呼对方父母“令尊”“令堂”,称呼自己的儿女时则叫“犬子”“小女”等”。这都体现了一个尊人损己的思想,也是中华文化谦和内敛的体现。
然而,正如前文提到跪拜礼在高桌大椅引进后仍然保存,行跪拜之礼时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这一点在君臣之间体现的尤为突出,在以前行跪拜礼时,你跪着行礼,皇上也跪着,而到了后来,特别是宋代以后,再行跪拜礼时,你跪着,皇上坐着,坐的四平八稳,坐的高高在上,渐渐的,君臣之间的不平等心理感受被渐渐拉大,皇上逐渐膨胀,臣子们卑微下贱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显现,为皇权独尊的思想越来越盛行,深入人心。这也渐渐地奴化了中国人得性格,以至于在满清倒台民国建立多年后,一些汉族遗老遗少誓死不剪辫子,效忠皇上。还有更甚,到现在所谓社会主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有那么些人不跪在地上喊万岁就心里不舒坦,愚昧是产生专制的唯一土壤,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难以实现的客观条件。
椅子的传入,带来了中国人心理上的极大变化,一个的以体现的就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史,有人说提起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史,就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历史,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中国开始实行丞相制度,按照史书的说法,丞相的作用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在秦汉时期,丞相只有一个,权力很大,可以封驳谏诤,而且在上朝的时候,宰相拥有三项特权,第一,“剑履上殿”,第二,“见君不屈”,第三,“称臣不名”。由于丞相权力很大,以至于自汉至魏晋南北朝,权相篡权屡见不鲜,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以后,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中央设立中书省,尚书门下三省,三省的政府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宰相的数量就变成了九个,变独相为群相,到宋朝以后,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削,宋太祖收了宰相的兵权和财权,这样宰相对皇帝的威胁已经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明朝洪武皇帝废相,相权君权收归一人所有,洪武皇帝深感力不从心,所以明代设立了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从变化之中可以看到皇权对相权的分割和削弱,一步一步的把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的实行了君主专制。君臣关系实际上也就变成了主仆关系。
综上,椅子的引进,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内容,我们在今天非常应该感谢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引进椅子,彻彻底底的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坐姿,使得我们的腿脚得以解放,身体得以正常发育,男生能够长到女生能够长到,这或许比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有用的多。但是呢,由于椅子的引进,我们的一些优秀的礼制文化缺失,奴性思想滋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在当今,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在没事的时候,练习跽坐,跽坐体现的是一个“礼”字,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更深层体现。古人凡事讲究个正字与中和之气。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当你端坐着,也是对自身内在礼仪的一种修炼。此外,跪坐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其可以有效的防止驼背,其也可以降低膝骨性关节炎,提高脚踝的柔韧度,不少运动员通过此法使脚踝柔韧防止受伤,此外,据说跪坐可以降低男性阳痿的发生率。当然跪坐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时间长肯定会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