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说起吃饭这件事,人与一般动物皆要吃饭,这当然有些废话,不过人毕竟是人,不能如同牲畜一般只为活命而吃。某些状况,某些场合,往往吃只是个由头,其所引发的交际才是重头。
为了体现出人的独特,往往这些场合,吃这件事就得添些规矩,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要守礼遵德。您几时看到排座次的豺狼虎豹了?披着人皮的那种例外。
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英国的所谓贵族,他们吃饭时往往温文尔雅,仪态大方,甚至举手投足间都有些矫情和做作了。反观国人,似乎相较起来,讲究到是少了。
现实中也是如此吗?定不能是。如细究起中国自古吃饭的规矩,现在如全要遵循,那恐怕还会吃饭的就没几个了。而且中国文明延续至今,这规矩也是在不停变化的。
就比如饭后的筷子该横放还是竖放这件事来说,唐朝是横放的,日本现在也是如此,之后中国变又成了竖放。到如今您即使是斜着放,恐也不会有人管了。
平常百姓过日子,讲究多了,反倒少了趣味。不过,我上文也说了,有时候吃饭不仅仅是动物性地吃,某些场合某些地点,还是要规矩一些,这样才能显出身份和文化。
下面就给您说说“北京吃饭的规矩”。
北京人吃饭的规矩正文—北京吃饭的规矩
北京自古最看重的就是文化,南来北往的人荟聚到此地,也将故乡的诸多讲究带到了这里。之后再发展融合,就形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氛围。然而,北京又贵为皇城,就好像时下大家跟风时尚一样,北京的“一颦一笑”也会为外省仿效,这“文化”的一进一出,便是进步和传承了。
用餐礼仪也是如此,其中第一点便是“座次”这点其实基本是全国通用的(民族与宗教礼仪不在此列),首先是长辈坐主位,遵循长幼尊卑的规矩,待长辈落座,小辈们才能依次入席。
何为主位?不论何种桌子,主位都在正中,在北京,坐北朝南的正中位子,即是主位。可室内,有时候实难分辨,那么对着门的就是主位。主位定完,接下来就是座次,中国自古以右为上,左为下。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其中的左迁就是贬值,这是老理儿。由此,按照长幼,从右面依次落座就可以了。
老北京人的独有情趣第二点,在北京如何使用筷子,才算是懂礼世界上使用最广的三类餐具,筷子,刀叉,和手。其中筷子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西方的餐桌礼仪中,有不能挥舞刀叉,用餐具指指点点等规矩。
中餐的筷子亦然也有不少讲究,尤其在北京,现如今很多长辈依然很在意此节。
您如果细心便可发现,老式中餐厅里,往往很少见到金属的餐具和摆件。中国人崇尚自然,餐具也是如此,多为木制或者竹制。过去,大户人家里也有不少是象牙的,总之这些皆取材于自然。
而西方的金属利器,中国人认为五行属金,金这一属性出现在餐桌上,太过锋利,不够柔和。尤其是进餐这件应遵行天道的事情。(我私认为,中国人喜食热食,金属餐具导热太快,比如您如今用铁筷子吃火锅,那还不烫一嘴泡?韩餐里不知为何都是铁筷,用着颇沉,实在不方便。又有说法,是铁在古代比较昂贵,其实不然,要知道中国清朝铁制品还是比较普遍了,否则炒这种做法也不会在中国兴起,而国外却没有,没有铁锅铁铲怎么炒呢?)
当然,清朝皇帝也有银制餐具,那是为了彰显尊贵,其中另有一说,此处便不赘述。
北京人用筷子有八种忌讳:
忌舔筷(舌头舔筷子上的汤汁)
忌迷筷(手拿筷子,举棋不定的悬空,不知道夹哪样菜)
忌移筷(刚夹过菜放入嘴中或碟子中,不停顿的再夹别的菜,生怕吃食没了)
忌粘筷(筷子上沾有饭粒等物,再去夹菜)
忌插筷(把筷子插在饭菜上,这是倒头饭,给死人吃的)
忌掏菜(用筷子在菜上瞎扒拉)
忌剔筷(用筷子剔牙)
其实这八种忌讳,现除了北京,在中国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一则为了卫生,二则为了礼貌。只不过,有时家里吃饭,难免随便,也不能全都如此习惯。
当然出门在外还是应稍加注意。有些还原的比较好的影视作品,如《狼烟北平》,《大宅门》等,其中常有京人吃饭的姿态,您可以看到,通常吃得很慢,一筷子是一筷子的,夹一点放进碟中或者嘴里,筷子放下,等食物咀嚼完毕,咽下去,再说说话,话毕再夹。一顿饭吃个半天,是常有的事情。
盛多少吃多少第三点,不能用锅吃饭,光盘行动自古就有在北京吃饭,是一定要盛到碗里,端起碗吃的,至少要用手把碗扶住。不能在锅里吃,这不雅观,其次,饭碗不能在桌子上,用筷子扒拉着吃。这显得有失身份,而且声音太大。
不过这第二点,我私下也真是不太能做到,扒拉着确实吃的香,在家里没规矩惯了,也不用管那么多,在外面与不那么熟的朋友吃还是要装装样子,人的虚伪也不过如此了吧。
光盘行动如今特别提倡,在老北京的人家,过去亦是如此,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去我们家老人,是绝对不允许扔或者浪费粮食的,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饭粒要逐个捡起来吃了,那时候年纪小,吃不下往往要被骂,无奈,也只有父亲代劳了。
第四点,北京餐桌上不能说的字这点其实大家了解下,当个故事就可以了,现在已经完全不讲这些了。北京人过去有些忌讳,其中“丸”和“蛋”在餐桌上是不能说的,比如管丸子叫“狮子头”,炒鸡蛋叫“摊黄菜”,也有的菜里,鸡蛋被称之为木樨,木须肉本该叫木樨肉,后来怎么就成了木须肉实在没有考证。木樨是桂花的意思,打散的鸡蛋形似桂花,因此也被成为木樨,图个雅名,鸡蛋汤叫“甩果儿汤”。
这主要是避讳谐音,丸同完,蛋是北京人骂人的话,所以在餐桌上就不提了。此外,还有不能说“我吃完了”或者是“我吃没了”,要说“我吃好了”。添饭不能说“要饭”或“再要一碗”,应说“再添一碗”。离席时,要客套一句:“我吃好了,大家请慢用。”
除了这些,关于吃,其实还有些另类的门道,比如管糖叫“勤”,酱油叫沫子,盐叫海潮子,油叫“漫”,这些说法皆属于北京话的语言体系(过去北京也不全这么说,多是餐饮行业的人或者深谙此道的行家说的暗语),北京话并不是普通话,如果您现在听老北京人说活,恐怕四句能听明白一句就不错了,不过北京的语言体系已经基本遗失了,这点还是蛮羡慕上海人的。
忌讳左手用筷子第五点,吃相这其实是比较关键的一点,北京人吃饭忌讳发出很大声音,讲究细嚼慢咽,这讲究倒是颇为健康。比较让北京人膈应的是“吧唧嘴”,通常会被认为是不入流没规矩的体现。
喝汤需用勺子轻轻盛起来喝,不能端起来大口灌,这点与吃饭不同。
日本贵族也有此讲,但更邪乎,日本贵族喝汤时需头是平的,用勺子轻轻将汤舀起来,慢慢平着放入嘴中,这一过程手不能抖,汤汁不能洒落。据说,日本贵族妇人用此法喝汤特别优雅。但是说真的,这几乎是杂技的范畴了,得从小训练才可以。
回到北京,在老北京的时代,饭毕,剩下的盘子和碗是绝对不能舔的。现在估计全国也没有舔盘子的了,不至于,毕竟富裕了。
第六点,其他除了以上比较重要的,还有一些零碎的讲究,比如不能敲碗,这是要饭的,数来宝才干的。在家里吃饭不能说闲话,如非要说,要咽下去再讲。一般大户人家饭后,会有茶歇,那时再聊天。
吃饭不能中途换座位,这是担心把“运气”换走,而且也不礼貌,比如现在个别饭馆,有的时候您吃饭吃到一半,忽然叫您换个座位,为了腾地方(我私下也很忌讳这个,不知道为什么,一遇到此事就是无名火起,尚若来人说明因由,如果合理当然还是会礼让一下,如果不明不白就让我移个桌子,那是定要理论一下的)。这事搁在北京人这里,是要打一架的。
不能端着碗到处跑,盘子碗碎了要喊岁岁平安,吃饭不能一只手在桌子底下,上文所说要扶碗等等,一般也会用到两只手的,即使用不到,另一只也不能在桌子底下,这有搞小动作的嫌疑。
剩下还有酒满茶半等。这些都几乎是全国的规矩了。
最后有个三字经,大家听听,就全了然了。
闷头吃,别说话,食要静!
在家里,规矩吃,食要席!
固定座,安静吃,食要安!
盛好饭,再拿筷,食要文!
吃时箸,停时放,食要矩!
吃完饭,不留粒,食要净!
闭住嘴,不出声,食要相!
吃近前,不挑食,食要礼!
如果是家里人吃饭,开心最重要结语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字,其中很多讲究,北京人依然在沿用。
躲在胡同里偏安一隅的老北京人依然执拗的活在老北京的世界当中。这份自得其乐非当下年轻人可以理解。只不过文化终归需要在传承中逐步改变和发展,如果传承都没有了又谈何发展呢?
这些吃饭的规矩,有些确实强人所难,但有些确实也很有道理。正如鲁迅先生说拿来主义一样,我们应该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才是正路。再者,如今也许可以再加上,吃饭莫要玩手机这一条。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