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体现了老子哪些美学思想get提高
TUhjnbcbe - 2025/2/27 17:33:00

文/晓草

纪录片《中国》第一季12月7日起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线播出。

本片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方式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大唐盛世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图1纪录片《中国》片头图2纪录片《中国》人物群像

全篇画面考究,片头一扇印有“中国”二字的红色箱门缓缓打开,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

图3纪录片《中国》开场

全片大胆地采用了升格的慢镜头,别有历史悠远的韵味。中景和全景的应用

带给观众纪录片式的客观视角。

第一集讲的是儒道双星—孔子和老子,可惜的是对老子的讲述篇幅较少。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了解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于朋友们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很有帮助,晓草就和大家聊聊老子的美学思想在纪录片《中国》中的体现。晓草学识浅薄,未尽之处还请朋友们指正。

图4手绘《老子》by寸草影视园

01“道”—“气”—“象”

老子当过周朝的史官,比孔子大几十岁,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

老子美学的中心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道”指的是原始混沌,就是说,“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产生了阴阳二气,万物就从阴阳二气交通和合中产生。

“象”是物的形象。既然万物的本体是“道”和“气”,那么“象”必须体现“道”和“气”。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的“气韵生动”就是老子这一思想的概括。意思是:审美观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气韵生动”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法则。

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以形写神。”

图5顾恺之

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齐白石从画虾中悟得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余画虾数十年使得其神。”

图6齐白石图7《墨虾》齐白石

对于当今的影视作品,这也仍然是重要的美学标准之一。

纪录片《中国》画面中,没有历史事件的实地镜头,所有的历史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并且没有台词。随着解说词的讲述,画面中的人物多以全景和中景呈现,配以或高山白云、或荒野黄沙、或宫阙一角等富有意境的背景。画面追求的不是外形的逼真还原,而是神韵的写意传达。

图8纪录片《中国》剧照图9纪录片《中国》剧照

02“有”、“无”、“虚”、“实”

此外,老子认为“道”具有“有”和“无”的双重属性。无论是宇宙的本体还是世间万物都是如此。

老子说,车轮中心的圆孔是空的,所以车轮能转动;盘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盘子能成盛东西;房子中间和门窗是空的,所以房子能住人。正所谓“有无相生”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又一条重要原则。上文中“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像,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图10《寒江独钓图》马远(宋)

纪录片《中国》在视觉上并没有搭建一个完整的院落或房子,而是让不完整的部分处于黑暗之中,依靠观众的想象来充实画面。

图11虚实结合图12虚实结合

这种虚实结合的风格,也是老子美学思想的体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体现了老子哪些美学思想get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