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伏天一到,天气立刻热的吓死人,要是没有空调、冰箱、冰淇淋、冷饮等降暑必备品,可能大家会觉得没法子活呀!但是,想想没有冰箱的古代人夏天又能吃点啥降暑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秘一下,古代人的明星消暑饮品吧!
其实,远在商朝时期,就有人在冬日里凿冰储藏起来,以供夏季消暑使用;到了周朝,还给这些制冰的人设立官职,称之为“凌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我国最原始的“冰箱”,名叫“青铜冰鉴”,这种冰箱是由合成的器皿组合而成的,依靠装在酒器四周的冰块,给酒降温,因为古代的诸侯们就喜欢在炎炎夏季的宴席上来一杯“冰镇米酒”,这“冰镇米酒”可是在诸侯宴席上才能见到的饮品呢,《楚辞》中还有专门的句子用来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即喝起来酒味醇香清冽,沁人心脾,清凉降暑。
在汉代,人们流行吃“汤饼”来解暑,“汤”在古代是热水的意思,“汤饼”就是一种放在热水里煮熟的面食,但这“消暑佳品”听起来怎么特别热?没错了,汉朝的百姓们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身体能出一身大汗,带走体内的大量热能,这样来达到降暑的目的,想不到古人的智慧吧?
到了隋唐时期,街市上就出现了各种名叫“饮子”的明星饮品,“饮子”是用水果或者草药熬成的凉水,在解渴的同时,还有清热解毒、平降热气的功效。汉代还出现了一种叫做“酥山”的冰品美食,“酥”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一种乳制品,宫女们将“酥”加热到近乎融化,达到非常柔软的状态时,就一边在盘子上滴淋融化的“酥”,一边做出山峦的造型,最后在冰窖里冷冻,古代古人的夏日高端美味冰品“酥山”就制成了。
在唐朝,炎夏到来之时,还有一种非常盛行的冰品——“酸梅汤”,用乌梅、干山楂、陈皮加水放进锅里熬煮,熬至色呈赤红时,下冰糖,搅拌均匀,继续熬煮,熬好后滤出清汁,即可饮用。酸入肝,甜入脾,夏季肝火旺盛,烦躁易怒,而“酸梅汤”酸甜清凉,可以平降肝火,收敛肺气,有敛肺止咳,清热消暑的功效。
到了宋朝,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冷饮冷食。比如,江茶水、杏苏饮、冰雪甘草汤、凉水荔枝膏、雪泡梅花酒、沆瀣浆等几十种消夏饮品。据记载,宋徽宗因为夏季贪吃冷饮,吃伤了脾胃,治了很久才痊愈,看来宋朝的冰品是非常美味啊!
在炎炎夏日,如果说哪种冰品是夏热最爱,冰淇淋肯定是排在首位。许多人看到“冰淇淋”这么洋气的名字,可能会天然地认为冰淇淋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可是,恰恰相反,咱老祖宗在“吃”上的智慧可是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在元朝,作为奔驰在草原上的民族,元代人在冷饮品的制作中,有了新的发明和突破,创制了用果汁、牛羊奶、冰块等调制而成的“冰酪儿”。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就是“冰酪儿”的粉丝,将它列为宫廷的消暑食品,并且还让御膳房对“冰酪儿”进行了多次的改良,还降旨规定“冰酪儿”的制作方法不得外传,“冰酪儿”从此成了皇宫的专利品。
但是,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的时候,忽必烈不仅用“冰酪儿”款待他,还把制作方法告诉了他!从此“冰酪儿”的配方就随着马可波罗传入了意大利,此后渐渐地传到法国和英国,经过不断改良,成为了今天我们吃的冰淇淋。
而在清朝,皇家的解暑小吃种类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慈禧太后就很爱吃一种名字很带感的冰品,名叫“甜碗子”,就是用冰镇藕片和甜瓜制作而成的一种消暑冷饮品,还加上了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枣泥糕等辅料,味道鲜甜可口,清凉解渴。
除了“甜碗子”,清朝人在入炎夏时,还爱吃水晶冰,是一种名叫“冰碗”的夏日冰品。“冰碗”的主要原料有各种各样的鲜果,所以“冰碗”也称为“冰果”、“河鲜儿”,食材不拘,常见的做法是先把去芯的莲子和芡实一起上锅蒸熟,然后把切成小片的莲藕焯熟,把碎冰铺在小碗上,把鲜果、藕片、莲子、芡实放入碗中,浇上糖水,冰镇后即可享用。在赤日炎炎的夏季,只要吃上一口这“冰碗”,顿觉全身清爽沁凉。
看完古人的这些消暑冰品,大家是不是也很想来一口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历史里的美食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