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乡村振兴栖霞实践密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TUhjnbcbe - 2024/8/1 15:28: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孙淑玉通讯员林成显蒋言芳

“要想富,先修路”是被反复验证过的助推乡村发展振兴重要举措之一,这点在栖霞市衣家村有着更明显的现实意义。建村多年依然延续着近乎原始的劳作方式,从单纯靠天吃饭,到集全村老少之力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山辟路,修出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栖霞市这个仅有55户、人的“空心”小村发挥新时代愚公精神,通过引水修路成功让荒山“活”了起来。

这背后固然有“衣家人,一家人”的凝聚力做支撑,但重要的是来自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持续发力。年2月成立烟台市第一家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起,栖霞市常抓不懈,年全域推进、年规范提升、年提档升级,很多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之外,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上也离不开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焕发的活力。

“穷得只剩精神”的小村不断迎来金凤凰

三面环山,山陡路险,85%的果园在山坡上,路不通,村民只能扛着小推车上山劳作,运送大樱桃、苹果等果品全靠肩挑背扛,好果运下来也成了次果。这是年前衣家村的状况,因为路不好走,山里有一些地块,村里的许多人一辈子都没上去过。

17岁走出大山当兵的衣元良,时隔30年后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面临着“三光”的窘境。村里的土地分光了,村集体没有流转土地可用,村集体的资产卖光了,唯一一间办公室里的东西也都被拿光了,仅剩下个没屋顶的“空壳”。

最让衣元良受刺激的还是村路不通。年、年连续两年干旱,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了元的“救命水”,可送水车硬是卡在山脚下进不了山,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果树渴死。还有一次,村里的姑娘出嫁,男方六辆迎亲车走到了村口,硬生生被满大街的草垛、垃圾堆和粪堆“拦下”了。

“再不改变,只能等死。”衣元良向朋友借了15万元,当天就把钻井队拉到了村里。历经重重困难,一口米的深井成功出水,衣家人终于有水吃了。

年9月,外出学习观摩后,衣家村党支部领班成立一点园合作社,采取“原始股+劳动力入股”方式吸收53户村民加入。“原始股”就是户口、土地在村的,只要加入合作社,就可以分1个股,目的就是让所有人享受发展红利,不让一个人掉队。创业股也就是劳动力入股,老百姓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不管男女老幼,也不管身体状况怎么样,男工一天元,女工一天80元,满元折合成1个股份,将来可以享受分红,同时还可以用于购买合作社提供的苗木、管道、水、化肥等。

合作社成立了,具体该怎么发展依然是个大问题,没钱那就让人先动起来。为解决灌溉难、上山难的问题,年10月,一支主要由70岁以上的老人组成的修路队上山了,男的垒墙,女的垫沙,一天接一天,顶风冒雪,没人退缩。历时半年多,炮眼打了多个,炸药用了3吨多,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修出来了。

衣家人“愚公移山”般的修路精神,打动了很多人。龙口一位企业负责人闻讯前来考察却连连摇头,感慨“穷得只剩精神值钱”的衣家村让他没有投资的空间。

这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落户衣家村。引进烟台财金集团,与省乡村振兴服务队、亭口镇政府三方合作共同注资万发展玉木耳大棚项目,依托山林优势发展藏香猪养殖,同时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项目持续发力,衣家村的“蝶变”之路有了新篇章。

党支部领办帮更多村庄找到发展新思路

衣家村只是栖霞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谋取乡村振兴发展新思路的一个缩影。

自年2月成立烟台市第一家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以来,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栖霞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从年的个跃升至个,占比超过80.6%,很多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艰苦奋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新思路。

如今,走进栖霞市庄园街道杜家庄村,道路两侧翠竹、格桑花等争奇斗艳,与古树交相辉映,木头和茅草建盖的亭子错落其中,石头铺砌的小路在树下延伸,静谧而不失古韵的村落给人难得宁静之感。压根就不会有人想到,几年前杜家庄村还是垃圾满地的场景。

年以来,抓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机遇,宋代建村的杜家庄在古桥、古树和古建筑资源保存完好的条件下,将特色景点串联成特有的古韵水墨画,并确定了高效暖冬种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花园式农田”发展思路,一面拆违建、护环境,一面在苹果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荷兰香蜜杏、露天大樱桃、蓝莓和火龙果等种植,走出了属于杜家庄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和杜家庄村的“先天优势”不同,亭口镇复兴村的发展更像是绝地求生。年才建村的栖霞市亭口镇复兴村曾是柳夼村规模最小、劳动力最少的生产队,因地处末梢、三面环山,土地贫瘠,年年种粮不够吃,岁岁忙活不见钱,复兴村曾被嘲为“穿不上衣吃不上饭”。

只有29户86人的小山村想探寻“复兴”之路并不容易,想以发展果业为总抓手,却受困于路和水。没有钱购置水泥就四处“化缘”,没有石方就上山挖局,没有机械就靠村民义务出工,历时10年,复兴村人以蚂蚁搬山般的毅力修成了从村头到山顶的路。借着部门保存、高效节水灌溉、水库除险加固等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复兴村又解决了水的问题。

路通水足只是解决了发展的第一步。瞄准“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影视基地”的新方向,复兴村有了新动力。在栖霞市委宣传部和文旅部门的推动下,电视剧《好雨知时节》和电影《苹果村的喜事儿》先后到复兴村取景拍摄,由此衍生打造的影视拍摄基地正成为农村影视剧取景的热门选择。年5月,村党支部筹资80万元建设的民俗大食堂正式投入使用,集吃玩住于一体,让复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更有底气。

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的驱动下,栖霞更多乡村寻到了发展的新契机,并着力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亭口镇后许家村正打造“休闲养生+民宿采摘+农家乐”的高端旅游品牌。翠屏街道栗林村实行“1+N”发展模式,在党支部领班成立的果蔬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借助生态、交通、区位优势建成记忆馆、根雕馆、青苹果工坊、衣向东书屋及剪纸、书画协会等,吸引更多人前来旅游。

探索“果乡”栖霞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带领乡村寻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乡村振兴带来更持久的发展动力。

苹果产业是栖霞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近年来,栖霞市积极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老龄果园更新改造作为打赢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的关键。

但“树老、品种老、土地老”是栖霞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在人口老龄化、土地分散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果农改变几乎不现实。栖霞市松山街道汉桥村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找到了一条“可行方案”。年12月,汉桥村通过村民入社的形式改造老果园,一次性流转土地亩,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实现规模种植、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多方共赢局面,年汉桥村集体收入20万元,预计到盛果期后村集体能增收万以上。

在抓好产业园项目建设的同时,汉桥村还积极拓展产业项目,投资60万元种植石榴、樱桃季香蜜杏等亩,并着力发展禽类养殖等多种经营,同时在产业园沿路种植月季、石竹等观赏花卉,春季整个产业园犹如花海,可吸引大量游客采摘、游玩。

很多人对栖霞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苹果的基础上,但其实“果乡”并不只有苹果。栖霞市庙后镇创新“党委+村党支部+联合社+公司”模式,联合25个村级合作社成立栖霞市丰卓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筹资余万元,流转土地亩,建设大樱桃示范园,其中5个樱桃大棚规模为栖霞乃至烟台之最。

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革命,在庙后镇的樱桃大棚内,不仅有精品观光采摘区,还有矮化培育管理区和科研项目及冷藏加工等区域,一场轰轰烈烈的“品种改革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更让人欣喜和难忘的是,这场革命中村民占据了主角。矮化培育管理区有村民在负责培养,科研项目区域农村变身“科研人员”参与培育,观光采摘区依然是村民负责打理。

联合社将分散的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联合,融入到全镇发展的“大盘子”中,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和全程综合服务,实现了农资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广和销售推广的“五统一”,如今庙后镇的大樱桃因地质富含硅元素而统一注册为“庙后富贵”大樱桃商标,申请了绿色有机认证,正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优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栖霞市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大力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份属于栖霞的乡村振兴实践“密码”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年栖霞市被确定为山东省合作社整县提升试点县,目前栖霞市已改造老劣果园18万亩,未来栖霞还将在乡村振兴方面交出更多特色答卷。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振兴栖霞实践密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