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定都与迁都中国历史的启示0b1qxnix
TUhjnbcbe - 2020/7/27 11:22:00

定都与迁都:中国历史的启示


从左至右: ●《洛阳伽蓝记》中的北魏都城洛阳 ●唐代长安地图 ●北宋开封地图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地图 明朝到了末年由盛转衰,来自西北的农民起义*和东北的女真族威胁剧增,据守北京就成了不利因素。 ●《洛阳伽蓝记》中的北魏都城洛阳 ●唐代长安地图


  ●北宋开封地图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城地图 编者按 这个关于迁都的专题,成稿已经差不多一年时间。东方早报陈良飞为我们梳理了古代中国的迁都脉络,历史学者汤爱民则着眼于定都的战略意义,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迁都得失。我们可以看到,首都定址需要考虑的问题极其复杂,得认真权衡*事、*治、文化、经济、历史乃至自然地理等因素。正因如此,迁都从来都不应是一个八卦话题,嘴上说说就算。它需要被严肃对待和详细论证,更需要谨慎决策。自夏朝始,中国历代统治者正式建立的大小国都或陪都有298个,如果加上一些王朝末期匆匆选定的 国都 和农民起义*权所在地,这个数目会增加到350个左右。如此频繁的建都、迁都史,在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迁都往往是*治、经济、文化、*事、地理条件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迁都案例中,有的因素凸显,而有些不那么突出。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天命自居,对国都的选择与营造极其重视,一旦确定就不再轻言迁都。无论被迫迁都还是主动迁都,统治者常常要冒着很大的*治风险和社会压力,更考验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主动迁都者尤甚。进攻与退守在古代中国,选取一个 固若金汤 的都城几乎是所有统治者思考国都问题时的首要因素。大多数时候,统治者会寻找一些具备良好地形据守条件的地方作为国都。但出于加强防御的考虑,统治者有时会将国都主动设在靠近*事冲突前沿但本身易守难攻的地区,既能扼守*事要塞,又不易被侵占,也不失为一招妙棋。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鹤看来,唐代以前中国的*治经济重心在*河流域,比较大范围的天下之中就在三河地区,从*治地理上来说,就是所谓核心区。从三河缩小到一个地点的天下之中则是洛阳。从西周到唐代的统治者,都有在洛阳建都的事实或打算。虽然王朝领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建都的理想位置,但不一定是最合适的现实位置,因为要考虑*治*事经济因素。为了王朝的长治久安,一方面要控制内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要抵御外部的侵略行为。在这种考量下,唐代以前,适合这一要求的是西安一带,而不是当时的天下之中洛阳。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对山东地区(即崤山以东*河下游地区)而言,是居高临下,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盐铁论 非鞅》说 诸侯敛衽,西面而向风 ,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地区又有四塞之固的地理优势,即使控制不了东方,也能据险保守独立。洛阳则没有这个优势,万一四方叛乱,难以保全国家*权。这是控内。在御外方面,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主要外敌威胁来自西北,故而对强盛王朝而言,首都偏于西北有利于抗敌自保,西汉、隋、唐都是如此。宋以后的外患来自正北或东北。所以,首都的定位也受到影响而变迁。长安衰落后,北京继之兴起了。根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研究,北京城地缘*治上的巨大变化发生于五代时期。当时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做皇帝,竟以今北京和大同附近一带边防重地,拱手让给契丹,史称为燕云十六州的割让。936年,契丹入蓟城建为陪都,号称南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辽。此后,北京从一个华北平原的北方门户,逐步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数百年间,代替了前期长安城的地位,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一个行*中心。到了明朝,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依然是其统治的最大威胁。明成祖朱棣做燕王时即与蒙古周旋多次,称帝后又五征漠北,深知蒙古此后仍是国家边防大患。事实上,蒙元对明王朝的威胁一直没有解除。坐镇北方,利于征伐和安抚并用。北京的地缘位置又属交通要冲,占据北京就挟制了西北到东北、北方到南方的四条关口,确保*事上的主动地位,也有利于就近指挥作战和保障后勤支持。加强北边防务成了迁都的重要原因。当时,明太祖、朱棣父亲朱元璋已定都南京,形同祖制。朱棣以国家大计为本,不拘成规,破除阻力,决然迁都于当时的边塞之地,在汉民族中确立了北京作为地缘板块中首位城市的不二地位。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看,这无疑是一项极其成功的战略大迁移。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南京)也有充分理由。历史学者汤爱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首先,南京是朱元璋的根据地,具有深厚基础;其次,南京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 ;其三,南京周围经济发达,粮源比较充足,便于供养明朝庞大的*队和国家机构,南京是保障充足物质供应的理想之所;其四,在心理上,按当时的五行学说,南方属火、属阳,颜色为赤,北方属水、属阴,颜色为黑,朱元璋国号为明,攻克大都灭掉元朝,是以火制水,以阳销阴,以南克北,实属天意。另外,朱元璋生性节俭,不愿轻易舍弃坐镇南京时修建的宫室官署,另建新都是 损耗民力,于国无补 。当然,朱元璋也意识到,定都南京有不利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这里 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 ,不易成为有力的*事基地,以部署对元朝作战的北方*队;其次,南京在防守上无险可恃,历史上多个短命王朝的覆亡历历在目。为保持一种平衡,朱元璋命令在离南京数百公里之外的凤阳建中都,作为南京的战略屏障。他还将24个儿子和1个孙子分封在各地,让他们 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其中第四子朱棣于1370年被封为燕王,封地即在北京(当时被朱元璋改为北平),由于明*不断对北逃的蒙古*队用兵,燕王势力越来越大,不仅拥有自己的*队,辖制北京及其周边地区,还被赐予调遣当地*队与官员的权力。最后,朱棣取建文帝而代之,并于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成为 行在 。1420年,明成祖正式将都城迁往北京,南京虽保留六部,但已无实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殿廷认为,纵观北京的发展史和建都史,其发展轨迹是:地方*权(燕国)的都城 秦汉时期北方的重要边塞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势力盘踞的中心 隋唐北方的*事重镇 北半部中国的辽国陪都 全国的*治中心。这座城市从最初的原始人类定居点发展成为整个国家的*治中心,是中国历史与北京历史发展结合的必然结果。吴殿廷称,在封建社会,国家的*治中心与*事重心不可能长期脱离。北京地区自建城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步成为*事战略要塞,这就为其后向全国国都的过渡奠定了条件。辽金时期是北京历史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是北京由地方*治中心向全国*治中心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辛向阳、倪建中在《首都中国》一书中写道:以汉族建立的明代,在15世纪中叶,仍以北京为全国的行**事中心。置与全国首位经济区(长江下游)的遥远距离于不顾,这是一个勇敢的创举。北京人与蒙古人、满族人只隔了一条近在咫尺的长城,*事上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因此近代*治地理学家多誉之为 有进取性的首都 。明朝到了末年由盛转衰,来自西北的农民起义*和东北的女真族威胁剧增,据守北京就成了不利因素。著名明史专家顾诚在其代表作《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详细记叙了 南迁之议 的兴废全过程。1644年初,尽管崇祯对李建泰的出京督师和抽调吴三桂部抵御农民*还有幻想,但山西前线传来的越来越不利的消息,使他感到前途渺茫。在内外交困时,他何尝不想效法晋元帝、宋高宗,赶在大顺*兵临城下以前脱身南逃,依托半壁江山苟延残喘。这年正月,崇祯多次秘密召见主张 南迁图存 的左中允李明睿,对他说: 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尔且密之。 接着,他同李明睿具体商量了南迁路线、护卫、饷银和留守事宜。二月间,形势急转直下,代帝亲征的李建泰束手无策,派人飞章上奏说: 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南迁的问题逐渐由窃窃私议而公开形之于奏章。崇祯的本意,是自己逃亡南方,但一要大臣勷赞,二要顾面子。可大学士们唯恐皇帝南迁时留下自己辅佐太子据守;即便随驾南迁,一旦京师失守,也说不定由于自己曾主张南迁而替人受过。于是一个个唯唯诺诺,不置可否。还有一部分廷臣,如左都御史李邦华,竟主张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让太子朱慈烺到南京去监国,同时分封定王和永王。如果实行这个办法,崇祯自己仍然逃不了命;即便有如天之福,勤王兵及时赶到,守住了京师,也难保太子监国南京,不会重演唐肃宗灵武登基的旧戏。所以崇祯愤愤不平地说: 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先生早讲战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 一片混乱中,给事中光时亨又跑出来参了一本,指责 李明睿南迁为邪说 。崇祯气急败坏地当面斥道: 一样邪说,却只参李明睿何也?显是朋*,姑且不究。 南迁之议在一片纷争中拖延下来。等到起义*逼近北京时,崇祯得到情报说,大顺*除了由大同、宣化方面来的主力外,还有刘芳亮等统率的部队沿*河北岸进*从南面包抄北京,这时再往南逃也晚了。内心追悔之余,崇祯只好发出 朕不能守社稷,可殉社稷 的哀鸣,准备同他所代表的明王朝一道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火海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定都与迁都中国历史的启示0b1qxn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