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已经上线几年了,在各大剧评站点,它的口碑一直没有崩过,连分数都牢牢钉在了9.1。
看过这个纪录片的观众曾说:如果要议论何为幸福,那如片中所录,就是诠释。
也有观众说:这样的美丽影片,这样的浪漫影片,简直让人醉迷其中,无法自拔。
这部影片就是《京都人秘密的欢愉》,多年之后,依然值得推荐的一部经典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关于幸福,关于京都人的日常生活。
一既是距离也是保持礼貌的分寸
靠得太近了,就会让人感觉尴尬,而失去了美好。
所以纪录片里的京都人,都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在保持着整洁美好城市的同时。
这些人日夜打扫着自己的门前,尽量做到一尘不染。
在打扫的同时,却让观众们发现,他们都只在打扫着自己门前的范围。
这就是京都人邻里相处的规则,从不言明,却自成一体。
人人自扫门前尘,却不约地界半尺。
这样看似冷漠的举动,让人有些费解,既然是在打扫,为何不帮邻居将门前也扫了,毕竟也不大。
可规矩就是规矩,容不得人去破坏。
而规则只所以存在,是因为看似帮助他人的举动,会给对方带去麻烦。
在国内传统礼节里存在的邻里互助,在这里受到了障碍,哪怕京都人的文化像极了旧日的长安。
他们害怕这一次的帮助,会让邻居想着如何报答,而这样的报答,又会最终回到自己这里,想着又如何去帮助邻里。
于是,他们选择了自扫门前尘,甚至这样的举动发展到了世人皆认的礼尚往来也受限。
京都人相互之间也送礼,但是送出的礼物价值,相互的价值几乎都没有差距。
比如邻居送了你50元的礼物,你就不要送的回礼。
因为在京都人的心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送得过于贵重了,人家会觉得你太过傲气,看不起人。
而且,也会给回礼带来麻烦,因为回礼的时候要参照价值。
所以,大家相互送礼尽量都选择了比较用心的等价礼物。
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很琐碎,但就是这些琐碎的事情,京都人也无比在意。
比如你去找邻居问两句话,那说完之后赶紧走,不要往玄关的地板上去坐。
因为只要你坐下来了,主人家就得按照礼节给你准备茶水与茶点。
这是主人家的礼貌,但是也会让主人家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者想要的片刻宁静而去招待客人。
如此,就给主人家带来了麻烦。
二每个日子都不同的仪式感
仪式感,就是让某个片刻与普通日子截然不同的举动。
在仪式感这件事情上,国内的九零后与零零后们,可能是京都人的坚实拥趸,同时对比之下也会自愧不如。
因为这些京都人将仪式感做到了极致状态。
比如他们的和果子,甚至追着节气而变化,同时和果子的名字也变化了。
比如,立春将至,多彩羊羹就会上市,名字也浪漫:春逍遥。
比如,六月末,京都人要吃水无月。
而四季都一样的红豆糯米团子,也会根据季节的不同,用不同颜色的盘子盛着。
同时,赋予它们新的名字:春之牡丹、夏之夜船、秋之御荻、冬之北窗。
当然了,所谓的相同,也仅仅是外形而已,这四季的口感完全不同。
这是京都人在季节变化上的仪式感,如同某些国人,只要没吃米饭就感觉没吃饭一样,他们没有吃到当季的和果子,那自然季节也意味着还没来。
三旧物的存在,意味着情谊的长存
在影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京都老店。
走进店里参观,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店的地底下,盘旋着一口千年老井。
然后,因为这口井的存在,店家也只卖两样东西:茶水、烤麻薯。
泡茶的水,均取自地底下的千年老井,而这家茶点已经存在了年。
这就是让人惊叹的地方了。
无数商人在追求百年老店的时候,京都人已经将店传承了千年。
而且,这样的千年老店在京都更是随处可见。
它们各式各样,守着自己的旧日模样,带着截然不同的光彩,迎接着千百年来不同的顾客。
从小小的工具店,大到宫廷御用的和果子店,烧香拜佛的神社,它们沉默着存在了千年。
世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老店存在于京都。
可要联想到他们不爱给人找麻烦的心思,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跃然于纸上了。
京都人只是担心,如果自己关掉了店铺,那老顾客们就买不到想要的东西了,自己也就给老顾客没人带去了麻烦。
所以,这些店主坚持着,等自己老去又将店传给了孩子……最终千年长存。
这部高分纪录片,来自产出不少良心剧的NHK,讲述了京都人的日常,那些美妙又让人无话可说的细致。
而且,它也不像纪录片,毕竟不时的穿插一些小故事。可要说它不是纪录片也不行,剧集里太多记录场景了。
这部纪录片详尽的记录了京都的美好,不同类型,细到了方方面面。
而后,那种古城独有的韵味,成功的渗透进了影片之中的每帧,让人根本无法快进,只能逐一看下去。
NHK为了公正的体现京都的美,甚至将拍摄的视角放到了外国人眼里,然后剧集内容就有了褒贬。
有了对比,更显真实,也更突显了美好。
至于其中的女主角,那就必须要说一下了。
毕竟,熊酱怀疑很多观众之所以舍不得快进,主要原因就是想看女主角常盘贵子。
这个女神样的演员,穿着和服说着京都话,将京都女子的柔美与温婉尽显。
至于拍摄的水准上,NHK出品就完全不用担心了,画面、构图,选景都十分漂亮,每一个镜头都经过深思熟虑。
春诵夏弦,流觞曲水,粉樱郁郁、曲径通幽、玉树银花...这些如画的景色,密布其间。
对于游客来说,这些美景就是京都。但是对于京都人来说,这是宁静与诗意的生活。
当然了,正如前文所说那般,这部纪录片是用外国人的视角拍摄。
所以我们能看到别地的日本人对京都人的评价,那就不太客气了。
比如,东京来的游客就说,京都人就是矫情、虚伪、小气与固执……
实际上,京都人并不是这个样子。
在当地流传这一句常用语,被用来委婉的逐客:来碗茶泡饭吗?
这句话的意思,与中文里的“请喝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我们连话都不说,让客人看看茶汤是否淡到无色就可。
这样的委婉,被别地的日本人看做了虚伪与不爽快。
但是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委婉,既保全了对方的面子,又让自己的原则不被破坏。
这样的含蓄,极可能来自千年之前的中国,让京都人之间的关系无比微妙,有距离又满含着美好。
而且,在纪录片之中,观众还可以发现,就是卖东西上,京都人也与别人不同。
片中出现的那家闻名遐迩的网红豆腐店,居然从不让媒体进店采访。
如果外地人要买豆腐,还不能超过十块之数。
原因呢,也是很简单,因为豆腐店的老板要照顾自己的街坊邻居,免得他们晚来了买不到。
并且老板还不愿意增加生产数量,以满足拥簇到店里的游客。
关于这点,老板解释道:增加豆腐数量,就很难保证质量,再说还会抢了其他豆腐店的生意。
这种完全不通情理的做事方式,更让外地人难以接受。
而京都人则用童谣予以了回应,表示坚决不会放弃自己的传统:“请别管我,我不是你儿子,也不是你孙子,我跟你非亲非故,等你成为我亲戚,再来管我吧。”
这些坚持与讲究,实际也是种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而正是这种仪式感的存在,让京都人的生活稳定有序,让他们感到舒服,时刻体会到幸福。
在京都人的眼里,春看樱花,夏赏绿叶,秋观红枫,冬扫银雪与日常的生活一样,皆是幸福生活的部分。
在不麻烦别人的情况下,京都人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无比精致,而正是有了这份精致,才让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美好。
如同国内观众点评的那样:无数的规则之下,京都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已经在纯粹的美好里存在千百年了。
当然,这样古老的城市,又深受唐朝文化影响,自然在城中到处都能看到寺庙与僧侣。
日本的佛教与中国的佛教已经有诸多不同,可对于脱俗这点上,两者却有诸多的共通点。
这些寺庙,藏于茂林里,藏于树荫中,藏于小径尽头,藏于石阶之上,用自己的教义,教会了京都人宁静与祥和,不争不怒里平静相处。
或者,相信神佛,也是京都人活得幸福的原因。
该纪录片的开篇里,有这样的一段话:京都,魅力之源来自何方?那便是人。而生活在这里的人,被一种无声的咒语束缚着。
这无声的咒语,实际就是保持着仪式感的传统文化。
而传统文化的存在,让京都人活得与别地的人截然不同。
他们用墨守成规的秩序,维护了城市的秩序,也在内心形成了一种秩序,然后与传统相辅相成,将其传承了千年。
这部名为《京都的秘密欢愉》的纪录片看完,很多喜欢旅行人会想到国内西南的某个城市。
在这个城市里,人们也是这样,时间很慢,生活很好。
巧合的是,这个城市里也有着诸多传承数千年的传统。
当然,我们看这样的纪录片,只为了感受世间的美好,并非为了对比。
人生就是一场不重复的华丽体验,如此,那就尽量体会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