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是中国饮食文化组成的一部分,虽不起眼,但却是人们饮食过程中的必需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餐具,它们古时的名字可大有来头。
筷子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善用的工具,古称“箸”,与“住”谐音,含有停步、停下的意思。商代以前,箸就已经出现,是用于夹食的工具,宋元时期出现了六棱、八棱形的箸,装饰也日渐奢华,发展到明清时期,尤其是宫廷用箸工艺考究极尽匠心,还附有诗画等,俨然是一件高雅的艺术品。
勺,从功能来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古称匕,不但可以从炊具中捞取食物,还可以用烹饪过程的搅拌翻炒,类似于现在的汤勺和炒勺。另一种古称匙,形体较小,用于从餐具盛饭入口,类似于现在的调羹、汤匙。
古代的碗从大小来划分又分为盂和钵。较大的碗古称盂,既可以用于盛饭又可以用于盛水;较小的碗称为钵,较小或无足,类似于现在用于盛饭的碗。后世流传至现在,人们把钵专指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
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装食物的器具,是一种类似于盘子的器具。古称豆的盘子,附高足设计,像高脚盘,本来是用来盛黍稷谷物的,专供祭祀的,后来慢慢的就演变成用来盛肉酱或肉羹了。根据用途的不同,古时盘子的设计不同,造型种类也有所不同。
饮食文化中的每一件进食工具都是由最原始的形态一步步演变了现在我们所习以为常的餐具,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洗礼,融合了不同历史的文化,蕴藏着历史的沉淀,见证着餐桌上的沧海桑田。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