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步入7月尾声,天气史无前例地热,电影市场爆款频出,剧集市场却少见大规模好评之作。究其根本,是当下市场上的作品不能满足观众的观剧需求,也是前两年泡沫堆积起的热闹景象在慢慢降温。最终,影视作品都要回归剧本,回归内容。行业观察者
绝对敏捷从剧本创作到价值观宣扬,详细地为创作者们开出了“药方”。此外,他还针对低收视率时代,电视台应如何度过困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剧作中心制势在必行,从人物塑造和营造悬念开始做起
跳轴,搞电视的人一般都知道是啥意思。今天借用这个词说说电视剧中的人物设置问题。当下很多剧人物设置跳轴严重,四十集中角色名字和演员确实是同一个人,但是性格、爱好、对待事物的看法、待人接物的标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好几个人,“人设”真叫变化多端,不在一个轴线上推进而是跳来跳去。塑造人物要具有典型特性,鲜明的风格,一贯的标准和前后统一不自相矛盾才能把人物立住。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剧是支离破碎的,为了阶段性故事把角色肢解得没有了自己的固定设置,这不是玩变脸?非常容易造成观众的反感,刚喜欢上又恨得牙痒痒。培养观众对人物的代入感和共鸣多难啊,这么搞最容易弃剧。
这也是很多剧被说不是同一个人写的原因,其实也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写的,但是架不住责编、编审、制片人、发行人、投资人各种必须执行的意见。还是那句话,主要角色必须一以贯之,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除了人物塑造,影视剧中的悬念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人物关系悬念和事态发展悬念两大类型,时间悬念和空间悬念两大走向。人物关系悬念是剧情结构中的主轴,最先抓人的一般都是这个元素,台词和蒙太奇剪辑都是建立它的直接手段。每个作品的开头部分必须充分建构清楚,保持观众持续和强大的跟进欲是作品成功的保证。事态发展构成故事情节,阶段性事态完结构成故事桥段,这就是故事。事态发展悬念就是故事性的基础,评书和章回体还有小说等,无一例外把悬念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吸引人的关键。电视剧是这些艺术样式的延续,可见悬念的重要,即便是生活流的作品也不能忽视这个要素。
时间悬念从电影诞生就在用,谁都知道三分钟营救的经典,这个手法一直使用到今天;空间悬念是剪辑中最常用的方法,成熟编剧写作中就要完成,也是结构最重要的环节。没有悬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作品都不会好看。剧作中心制我特别支持,当下的影视剧市场真的不能再资本中心制、数据中心制、流量中心制了。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劣质作品被推崇优秀并得到各方确认和加持。剧本之后,演员和表演是第二个层次,也非常重要,但不应该到当下这种唯演员和艺人论的地步,和剧本比重要是本末倒置。演员和表演可以锦上添花,但是绝对做不到雪中送炭,没有好剧本,一切都是虚妄。
要想内容回归,必须懂一个道理:接下来,影视剧目标受众精细化划分和精准性创作应该是最大方向,随着电视平台的弱化,通吃概念将成为历史。
低收视率时代,电视台应该如何度过困境?
当收视率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观察不是绝对的点值,而是流动方向:某些剧场跌下来的数据流动到了哪里去了(据说收视总点数基本还是没太动手脚的,还是在现有盘子里切分的)?这个流动,对将来影视剧内容生产者非常重要。通过收视率流动,你会看出什么样的剧才能真正产生收视,什么样的剧才是观众的最爱,什么样的剧最具收视粘性,这些剧内容和演员的关系。也能从中看出演员跟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什么特质的剧在疯狂作假,什么样的剧又被偷走了收视率…只要认真分析、理性思考,一定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这答案可能就是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低收视率时代,电视台要做的是赶紧调整广告的价格体系,否则必然每况愈下,未来真不敢想象。
我给大家简单算个卫视收入的账,收视率降低30%,4A广告的收入是一定跟随降低的,它们是正比例关系。那就是说,今年接下来各家卫视的剧场广告承载都会下降,本来剧场这里的收支基本属于入不敷出,下半年的日子更加难过,直接结果就是削减购片经费,其次就是付款更加困难,这两点对于整个市场都是致命的。会不会出现像视频网站一样的烧钱竞争呢?答案是会的,之前就在这样做,之后可能会变本加厉也不一定。
我们的影视剧,为何要秉持正向价值观?
今天,我们到底秉持什么样的理念和价值观?还有哪些人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天出现那么多新闻或者叫事件,还不能证明错在什么地方吗?归根到底全部都在“基础”两个字上。我们取得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什么“基础”,而所有的差距都在最简单的“基础”上。一下子就富了,一下子就红了,一下子就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