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月亮真的比国内圆吗?
这个问题我们有请著名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来回答!
张益唐,著名的华裔数学家,因为奠定了孪生素数猜想的研究方向而获得了菲尔兹数学奖的数学大师,在功成名就之后,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宁愿在美国的餐厅端盘子,也不愿意回国当教授,回国我绝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张益唐在网上一直饱受诟病!
但很多人并没有了解到张益唐说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背后的故事!
张益唐出生于年的上海,由于父母都是公职人员,从而从小就获得了非常优质的教育。而张益唐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极强的数学天赋,在他9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开始学习大学的数学课程了。
在数学上张益唐拥有着怎样的天赋呢?
小学三年级,很多孩子还在为乘除法伤脑筋的时候,张益唐就独立证明了勾股定理!
这样的天赋让他的数学老师都非常震惊,因为他听说过许多数学神童的故事,但真正见识到还是第一次。
从而他的数学老师笃定,张益唐未来在数学之路上真的前途无量,很有机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家!
可是,这样的期待很快便被家庭变故给终结了,在张益唐13岁的时候,由于家庭变故,他不得不辍学,跟随母亲到农场里工作,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在农场里,张益唐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数学,他白天和母亲一起劳动,晚上继续研究数学,自学大学课程。
几年后,他的母亲被批准离开农场,而走入青年时期的张益唐来到了北京,成为了一家工厂的工人!
工厂的工作没有农场那么繁忙,从而张益唐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数学,生活的磨难并没有阻挡张益唐热爱数学的心。
但是自学数学课程已经达到了瓶颈,所以张益唐想要自考大学。
在23岁那年,张益唐报考了北京大学数学系,虽然长时间没有接受学校的教育,但凭借着热爱和天赋,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从13岁开始,张益唐就没有进行过学校系统化的教育,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学。当时北京大学数学系人才济济,天才更是很多,可尽管这样,张益唐不止成功更上了学业,还成为了那一届数学系中的最强学生。
许多数学系教授对他都赞不绝口,认为有天赋的孩子很多,但真正像张益唐那样对数学充满热情的孩子却很少,也正是这两者相加,让张益唐成为了当时北京大学数学系里面的第一人。
这样的努力也得到了命运的垂青,在年的时候,著名的华裔数学家莫宗坚访问北大数学系,经过和张益唐的交流,发现了张益唐在数学上的天赋,于是邀请张益唐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且亲自担任张益唐的博士导师。
就这样,张益唐拿到了北京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名额,前往了普渡大学。
可是,这一去并没有让张益唐从此一帆风顺,而是成为了一场苦难的开始。
张益唐在普渡大学发表论文时,引用了自己的博士导师莫宗坚的一个重要成果,但最终这个成果被证明是错误的,进而导致莫宗坚大为愤怒,两人从此交恶,最后在张益唐博士毕业后,没有给他写推荐信,导致了张益唐无法找到工作。
并且当时正好遇到苏联解体,无数苏联数学家涌入欧美,而作为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无法获得一份工作。
在博士毕业后,张益唐过得非常艰难,只能去餐馆里送外卖和洗盘子。可是,张益唐内心对于数学的热情没有消散,生活虽然艰难,可是他依旧咬着牙在前进。
这一时期,他的北大同学找到了他,劝他回国到北大数学系去做教授。
但最终,张益唐想了想,还是回绝了同学的好意。
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在美国洗盘子,回国就能去北大当教授,这会玷污北大的名声,因为他没有证明过自己。
并且,他的梦想并不只是当一名数学教授,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数学的研究,他希望自己能够为整个世界数学界做出贡献。
此后,张益唐终于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主要为学生讲解微积分课程,这份工作一直做到了58岁。
很多人也非常好奇,他为什么宁愿做一名讲师,也不愿回北大做一名教授。
还是那句话,他认为自己没有证明过自己,既然来到了美国,他希望证明自己,而不是拿着一个留学生头衔就回到北大当教授养老!
在当讲师的日子里,张益唐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数学,终于在年,张益唐完成了旷世神作——《素数间的有界距离》。
这篇论文直接解开了缠绕数学界数十年的谜题,直接给孪生素数猜想确定了一条重要的方向,而当这个方向被解开之后,破解孪生素数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也正是因为奠定了孪生素数猜想的正确方向,让张益唐名声大噪,并且获得了菲尔兹数学奖,各大高校的邀约纷沓而至。
60岁的张益唐成为了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终身教授,他的人生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然,老来成名的张益唐也面临着许多非议,也就是当初为什么宁愿选择在美国洗盘子,也不回国当教授,难道国外的月亮真的那么圆吗?
这才有了著名的采访中的那句话:
宁愿在美国的餐厅端盘子,也不愿意回国当教授,回国我绝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这句话一直非议,当时张益唐的话还没有说完,这句话建立的前提是他前半生所有的遭遇:
他如果当时选择了回国当教授,他的心态上已经对自己数学上的天赋和努力失去了信心,他天生就是一个数学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教授数学的人才。
如果回到北大,张益唐或许就沦为芸芸众生了,并且当时北大并不缺教育家,而说到研究,数学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这就是张益唐说的,研究数学在任何地方都一样,这个研究成果是属于给后世的人类的,不是在美国研究出来就属于美国。
是的,在教育成就上,张益唐并没有多么出色,他也不认为北大数学系没有教学人才,他回来了也不会让北大数学系更进一步,他天生就是一位只适合搞数学研究的。
毕竟指望张益唐来教大学生如何破解《孪生素数猜想》是不现实的。
再说,从以前到现在,我国并不缺乏好的数学教育家,近代中有华罗庚、张景中,往前一点有杨武之、刘薰宇!
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兼教育家,就比如刘薰宇,他曾任春晖中学和西南联大的数学教师,几乎那一代的数学家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在年的时候,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做公开演讲,当学生们问到他的数学能力时,他就专门介绍了刘薰宇。
他说:
“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可见,一篇好的数学文章,是可以改变一个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的,而兴趣的建立,可以让我们学习起来更为轻松,更加有效!
大家不得不承认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孩子小学数学很好,但往深一点,他们会学的非常艰难,因为小学大量靠着记忆加深来做题,根本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思维。
我有个侄女刚刚上五年级,女孩子一般对于数学都不太喜欢,但自从给她看了刘薰宇的《给孩子的数学四书》这套书之后,她开始觉得数学原来这么有趣,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丰子恺曾经说过:
要是小时候他能够看到刘薰宇的数学文章,那么一定不会荒废掉这么重要的科目。
刘薰宇先生的文章,每次一发表,丰子恺先生都会阅读。
而如今我们有幸看到刘薰宇先生的文章被集结出版,就是这套《给孩子的数学四书》。
这套书一共四册,第一本是《马先生谈算学》。
这本《马先生谈算学》是刘薰宇先生以第三人称——“马先生”的口吻进行书写的:
主要围绕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里面收集了多道题目加以解释,这套书是以故事为框架书写完成的,让小孩子们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里弄懂算数四则问题。
第二本是《数学趣味》。
这本《数学趣味》所收录的都是刘薰宇从日常生活中随处拾来的数学文章。
这些文章里的内容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枯燥、繁难、令人头痛的数学题材,但经过经过刘薰宇的巧妙书写,枯燥的算术都变成趣味丰富、令人爱读的文字了,可以说能读懂字的人都可以看懂。
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
《数学的园地》这本书比较系统地说明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
这些抽象、枯燥的高等数学内容,经过作者巧妙的手法写出来,只要学过初等代数和几何的人,就会很轻松、毫不费力读完并掌握。
第四本是《因数和因式》。
这本是把算学中有关因数的部分和代数中有关因式的部分抽取出落,加以整理和综合,集中而有系统地说明其基本形式,总结有效的思考与演算方法。通过帮助孩子融会贯通,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因式这个理论体系。
可以说通过这四本书,可以让小学到初中的孩子打下一个扎实的数学基础,数学和其他科目不一样,像语文、英语基础没有打好,还可以恶补回来,但数学基础没有打好,过渡到高中就很难扭转过来了。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谷超豪就说过: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它介绍的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所以我建议家里面有孩子的亲们,如果数学成绩不理想,可以给孩子买一套回去看看,只要用心读完这四本书,相信他对数学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成绩提升也会慢慢显现出来的。
这套《给孩子的数学四书》原价是元,现在出版社给我们的折扣价是99元,99元也就是一张电影票,一桶爆米花的钱,现在电影院不能营业,正好把钱省下了。用这99元为孩子购买这样一套数学宝藏书,怎么都是值得的。
毕竟在这个应试教育的年代,成绩虽然不能决定一切,但成绩却能在决定之外有更多的选择性,这非常真实。
点击上面横条便可参与购买,现在下单,我们明天就安排发货,争取早点把书送到孩子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