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称为天才演员的他,催泪演绎马克的女儿 [复制链接]

1#

日本原版《深夜食堂》豆瓣评分9.2,在中国市场上结结实实地培养出了一大批铁粉;再加上老戏骨小鲜肉应有尽有,号称集结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所以早在开播之前,国产改编版的《深夜食堂》就被寄予厚望,可却自6月12日首播以来就争议不断,骂声不绝。

而且还在总体视觉效果远超同期作品的前提下遭遇了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更是从2.8到2.3的断崖式下跌。

统一老坛酸菜等广告(商业味过重),日式居酒屋的装修风格(风土气不足),盘子里仅有的三小块红烧肉(烟火气不足),快乐大本营的乱入(匠人气不足)等等,《深夜食堂》中广告植入生硬、水土不服不接地气、部分演员演技尴尬、生搬硬套日版模式之类的问题都给这部剧的超低评分聚了不少力。

有网友说,这是往广告里面插剧。更重要的是:剧本应该拍出大时代下的共情,拍出中国都市人的寂寞与温暖。拍出美食,也拍出美食背后的人生群像。翻拍的意义,从来不是翻译,更不是对原生IP的消耗,而是赋予原味以新味。

不过,于近日登场的《马克的女儿》这一单元故事,却开始力挽狂澜,颇有些让这部剧起死回生的意思。甚至有网友感慨:“好像换了一部电视剧”。

影视剧中暖男大叔和激萌小萝莉的黄金组合总是能够戳中各年龄段人们的萌点,激起强烈的共鸣,耍宝逗乐还催泪,精彩纷呈。比如中国的《长江七号》,法国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印度的《猴神大叔》,韩国的《7号房的礼物》,日本的《白兔糖》等等。

《深夜食堂》里,姑父赵又廷与萌宝马千壹就是以这样的组合惊喜亮相的,《马克的女儿》中,赵又廷戚薇演技大爆发,赵又廷抛却男神光环,留长发蓄胡须,摇身变成不修边幅的听障船工马克,角色基本没有台词,只能通过表情神态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情感,却仍有着极强的代入感,无声胜有声。

再加上新晋辣妈戚薇(剧中乐乐的亲生妈妈艾真)将失去女儿时的而痛不欲生和找到女儿时的惊喜无措演绎得淋漓而真实,小萝莉马千壹也是聪明伶俐,萌得一脸血。

接近尾声时马克在法庭上声嘶力竭的那句“我可以,照顾乐乐”更是戳中所有人泪点。只预告片就看得我泪流满面,再看正片,还果真是个大大的催泪弹。

中所有人泪点。只预告片就看得我泪流满面,再看正片,还果真是个大大的催泪弹。

马克偶然捡到被拐女婴乐乐,他虽然一贫如洗,虽然没有精致的衣裳、玩具和吃食,但他却花费五年的时间,用爱和关怀把乐乐那样的嫩芽灌溉成一株小小的树苗。

乐乐来之前,马克是出海的船员,他不会说话,不善与人交流,住在饭店的小阁楼里,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乐乐来了以后,他就有了古灵精怪的女儿,再不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了,马克为了照顾这个小天使,向单位申请调职,从船员变成了船厂的维修工人,真正从海上回到了陆地,开始了暖男爸爸和萝莉宝宝的五年欢快时光。

乐乐还小的时候,马克担心孩子哭了自己听不到,就找了一根红绳,一头系在自己的小指上,一头系在乐乐的胳膊上,只有这样孩子动了哭了他才能立刻知道。身体上的障碍让他爱一个孩子需要比别人多付出太多的努力和辛苦,这一根红绳上缠绕着这个聋哑爸爸太多太多沉默而无私的爱。

他不会说话,可还是给孩子取了称心合意的名字,还能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女儿叫“乐乐”。朋友们想抱抱孩子,他就笑一笑,把孩子转到另一边自己护着,一下都舍不得让给别人。他不会说话,但能比划着给乐乐讲故事,还把她逗得哈哈直笑。乐乐不愿意吃蔬菜,为了营养均衡,他就和老板商量能让她不知不觉地吃点菜。

乐乐自己说,马克和别的爸爸不一样。她这个不一样的不会说话的爸爸却把她养成了伶牙俐齿的小家伙。班里的小男孩拽她的头发,她就说“你喜欢我的话就送我糖吧,你拉我头发,头发又不会给我说啊”。乐乐,有时候有点小小的嫌弃他,有时候又觉得这样独一无二的爸爸好处真是多。

(乐乐)“我想要马克陪我去看电影,可是他没办法看懂那么多字,而且他一直要我翻译给他听,他的问题很多”

(老板)“哦~那,那不是很好玩吗”

(乐乐)“那样我就不可以好好看一部电影了”

(老板)“那下次我陪你去看电影好不好”

(乐乐)“才不要呢,这样我就不能给你讲了”

嘻嘻哈哈的日子就这样过了五年,终于有一天,乐乐够不到放在柜顶上玩具从凳子上跌下来,摔破了头,她一直哭着喊“马克马克马克”,马克却听不到,等到他发觉了,才惊慌失医院,他没办法告诉医生孩子受伤的经过,急得手足无措,他又是慌张,又是自责,又是心疼,就更是说不出话来,医生护士们觉得马克没能力作乐乐的监护人,便开始进行评估,于是乐乐身世的秘密浮出了水面。

评估期间马克不能去看乐乐,做评估的阿姨不管问什么问题,乐乐都一直维护自己的爸爸。阿姨问“你是在做家务的时候摔伤的吗”乐乐就反问“帮忙做家务有什么不对的吗”。阿姨问“你爸爸不能教你说话吧”,乐乐也不回答,只是伸直双手抖抖肩膀,问“阿姨你看这是什么”,阿姨一说是企鹅,乐乐就赶紧扬起头自豪地说“我就是这样学会说话的”。

没有血缘关系,不会说话,听不到,不识字,收入低,你凭什么抚养乐乐呢?对于这样的质疑,马克无话可说,总是暴躁地不情愿地转开头,好像转开了就能不面对了一样。终于被允许和女儿见面的时候,他委屈地告诉女儿“他们说我不能好好照顾你”,可乐乐说,“你是不能好好照顾自己啊,所以我要照顾你,你要照顾我”,于是不愿分离的父女俩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要逃跑。

可终究还是被追回来了。艾真丢了孩子,五年中每一日都是在恍惚痛苦和自责中度过的,她没有一天不盼望着能找回自己的孩子,每一年女儿生日时都会为女儿准备衣服和礼物,即使明知道找回孩子的机会极其渺茫,也还是不肯放弃,甚至有些神经过敏,对婚姻生活的影响也是严重到了不得不离婚的地步。

甚至在找到孩子之后,她还是没有一丁点安全感,生怕再度失去,从睡梦中惊醒发觉女儿不在身边,她立刻就慌了,找遍房间的每个角落,每找一处就更害怕一分,直到在洗手间看到女儿,她才能稍微放松紧绷的神经,瘫软在地上抱着头长舒一口气。她对马克和食堂里的老板客人们都极其厌恶,一方面她明白五年里女儿受到过他们许多的照顾,一方面又把马克和他的朋友们当作抢走自己孩子的仇人一样敌视。

故事结局美好,艾真得回女儿的抚养权,马克也还能常常见到乐乐,大家都还幸福。但现实中,这样的故事却往往落得苦痛的下场,且不说孩子被拐走以后再能找回来的不过万之一二,就算真能再骨肉重逢也难免三方受罪。

从实际的角度看,首先,被拐卖的孩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身心伤害都无可避免,就算到了新的家庭,也很难落户,而后由之引起的一系列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又会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太多的束缚。其次,孩子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弥足珍贵。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可人团圆家才能和,失去孩子的家庭注定不能实现“家和”的愿景,“万事兴”就更加无法谈及。尤其如今多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失子之痛,必然是那些不幸的父母终生挥之不去的阴霾。另一方面,花大价钱买了这些孩子的家庭,一边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一边担着隐瞒孩子身份的心,本来,多年来处心积虑的隐瞒已经令那些收养家庭背负了巨大的压力,而一旦揭开真相,这没有血肉牵扯的家庭就立刻面临着撕心裂肺的不安和土崩瓦解的危险。一个家庭的失而复得却意味着另一个家庭的得而复失,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都是生命所难以承载的。

《马克的女儿》让我们看到了马克和艾真的痛苦,即使无法感同身受,也总会触动不小,相信很多人是和我一样飙着泪看到最后的,我们需要这样正能量有人情的作品,好在社会上刮起正义的风,让更多人理解孩子对于家庭的意义,让骨肉至亲不再遭遇同样的不幸,这也是好的影视作品所应当发挥的社会效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