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过不买保险的理由,隐藏着这样的规律,不 [复制链接]

1#

文/金鱼博士

绝大多数的人,只有感受到伤口的疼,风险意识才会被动觉醒。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单就保险而言,健康的人大都很排斥,始终觉得它在骗人、误人子弟,生病的人则在忧愁保险审核为何这么严格,万一除外承保、甚至拒保了咋办。

真可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买保险要趁早买”说一千遍,都不如亲历或听闻身边人遭受不幸后的刻骨铭心。

老美总在吹嘘“自由”与“人权”,但与传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比如国人就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人定胜天”,个人意志能够无限放大。

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又太过于固若金汤,因此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上,总需要点时间去磨合。

单就保险而言,大家的想法就有点多。

又比如,大家内心有着自己的小九九:

·保险看得到,用不到

·吃饭都成问题,更没钱买保险

·买保险还要核保,太麻烦了

·我对未来不抱希望,不想买保险

金鱼博士干脆把这些问题进行解剖,看看大家不买保险都有哪些借口。

一、保险看得到,但用不到

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走过了千山万水,便有了一身的风尘,或者沾了一身腥臭,或者攒了一身藿香正气。

在保险行当这些年,特别有感触。

路走得浅了,容易相信;路走得深了,会选择相信;就怕走到半途掉头,风紧扯呼,爱信不信。

简单来说,保险这玩意儿,就怕半吊子的人瞎折腾。

金鱼博士始终有一个观点:保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优与劣,但对于裸奔的人而言,那是天壤之别。

不相信保险的人,认为那些不幸只是个案,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相信保险的人,多数是看到不幸家庭的苦难,感同身受,更不想承受。

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都是在人生道路上的某种选择,只不过一类还不知愁滋味,另一类吃的盐比前面走的路还多。其中高下,单论某些人某个事件,还真不好判断。

“您体格好啊,一看就知道一准儿活到死。”这不都废话吗!

不过我身边还真有两个类似的例子:

1.“被忽悠”的亲戚

大约在年前后,我的大姨夫“被忽悠”花了好些钱购买了某家(记不清了)保险公司的产品,加上大姨一直碎碎念着“癌症、心脏病”等云云,现在推断是某款重疾险无疑。

由于花钱不少,大姨小宇宙直接开到第七感,拉上做客的我,轮番开启了对大姨夫的狂轰滥炸。大姨夫最大的优点就是脾气好,任大姨如何大发雷霆,他自是岿然不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场硝烟来得太快走得更急就像龙卷风。

作为围观群众,对大姨夫头铁的行径着实佩服得五体投地,照理说这样的男人能够被忽悠甚至瞒着媳妇买保险,已经够匪夷所思了,那保险销售的口才得有多好。现如今,当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后再回想,大姨夫在当时的选择绝对超前,甭管是不是被忽悠,至少他认可了风险的存在。

就这一点,对凡人的我来说,大姨夫已经站在了大气层。至于说到底管不管用,反正到目前为止,我堂弟堂妹一个个的都跟精神小伙一样。

2.老人的疾病就是定时炸弹

大姨家一直风平浪静,结果前几年我家出事了——奶奶罹患宫颈癌,鉴于年龄较大,只做了放化疗处理——目前依然有便血的症状,不敢做肠镜,医生也没辙。犹记得那是正月初六,我和父医院,只为那紧张的床位。

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节约钱,来晚了住不起两人间只能睡走道。

在这种“灾难”面前,那些平时坚信且践行的科学理论瞬间荡然无存,只求上天庇佑,让奶奶少受些苦,也许是老天爷垂怜,好几年了目前的情况依然稳定。

在返回魔都后,不免拿大姨夫的抉择与奶奶的遭遇做对比,一个买了保险没用,一个后悔没有早做准备,很明显了。

有保险和没有保险的区别,归结到一个词,便是从容。

二、吃饭都成问题,更没钱买保险

有钱确实能把事情做好,如果没钱,就尽量把人做好。

大家的投胎技术都差不多,都别惦记谁是谁的谁。

所以没钱该怎么办?去挣呗!这个社会,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至少能解决温饱,再努力一点,还可以过上舒坦的小日子。

那么没钱能买保险吗?买保险是按预算来的,钱多钱少,都有选择的余地。

努力去找一份工作,五险一金就有了,基本保障也就有了。没有固定工作?居民医保那两三百元总该没什么问题吧?去城市之家看看,乡村老大爷老大娘们都在排队缴费呢!

最基本的保障有了,后面才是商业保险的事儿。既然没钱,咱就按穷人的办法来:

1.意外险——社保外的第一份保单

除开疾病,我们最怕什么?怕意外!

年轻人怕意外事故,老人怕意外损伤,小孩子的意外更是出乎意料,所以一份意外险必不可少。

除此外,意外险价格便宜,杠杆高,成人两三百块钱就能获得万的保额!两三百还嫌贵?保额降低到50万,每年百十来块钱香不香?

什么能赔?大到交通事故、台风地震、溺水触电,小到跌打损伤,猫抓狗咬、割伤烫伤,都是意外险的赔付范围。

而且意外险健康告知特别宽松,只要不是重度伤残都能买,还不用担心续保费而问题,买一年期意外险就足够。生效时间也很快,最快第二天,最慢一周就会生效。

至于说意外险的选择,记住三句话:

(1)意外身故/伤残保额要做高

(2)意外医疗注意免赔额和报销范围

(3)不要过于在意特色责任和续保

2.百万医疗险——每天不到一块,报销超过百万

现在看病很“烧”钱,学生时代十来块就能解决的普通感冒,现在已经贵到不要钱了——全靠硬扛!

大病重疾呢?他们都是奔着拖垮家庭去的。因病返贫的例子数不胜数,没有人愿意卑躬屈膝,更不愿意在朋友圈发着自家的水滴筹。

花最少的钱,转移最大的医疗风险,便是百万医疗险。

有了百万医疗险,除去社保报销和一万免赔额,剩下的住院、手术、护理、药费、各种检查费、住院前后门急诊等等费用,都能报销。

到底多少钱?三十岁,也就不到三百块。

综上,就算咱们只能达到6亿人均0元的水平,也足够支持这最为基本的开销:

元居民医保+元意外险+元百万医疗=元保费/年

多搬几块砖,咬咬牙就成了。

等富裕了,再把寿险和重疾险安排上,如此循序渐进,不也象征着你的成功吗?

买保险和买什么保险之间,归结到一点,学会取舍。

三、买保险还要核保,太麻烦了

有这个想法的,估摸着身体是有点问题的。不见得有多严重,但就是死撑着、无所谓、不承认,自尊心贼强。

给这些人推荐保险,但凡问一点与既往症或者当下病情相关的问题,隔着屏幕就都感受到他那暴怒的小火苗,“不就是在找你推荐吗?”“我要能买还找你干吗”“我就这样你看着办”!

忍住PK的冲动,我微笑着安抚他们脆弱的心灵,然后一遍遍重复核保的必要性。

其实能不能购买保险,没有谁能给与肯定的答复,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我,也只是在为大家排除一些不利的因素,尽可能地通过核保。

不过也别把核保当作洪水猛兽,有它作为标准,最起码大家都是平等的!

1.核保不是保司故意设置的高门槛

严格来说,它是一个综合了医学和保险的跨学科专业,不是靠一个疾病名称或者体检指标就能判断的。

你得看具体的指标、严重程度,甚至相关的功能是否有异常。

比如说,很多人问“高血压怎么投保?”

那具体数值是多少呢?是1级还是2级?

如果是2级或以上,大多险种都会拒保,只有防癌险寥寥几种能买。

再比如女性的常见疾病子宫肌瘤。

得看是否有过手术切除,是否是良性;

如果没有手术,还得看半年内超声,是否大约5厘米,边界是否清晰,时候贫血。

像上面两种比较简单的,一般的智能核保都能得出结果。

如果相对复杂,连智能核保都不能搞定,只能申请人工核保了。像“乙肝小三阳,胆红素有升高历史但是近期正常”之类的,提供完整资料给审核人员判断就行。

所以本来就有健康问题的,要么亲自去走一遍健康告知和智能核保,要么就老老实实递交详细的资料人工核保,别矫情。

2.也不要高估健康问题对买保险的影响

有疾病既往史会影响投保,但不是不能投保。

比如鼻炎、咽炎、阑尾炎这些,对不起,保险公司它并不关心,智能核保连选项都不会有。

再有上面说的子宫肌瘤,已经被手术切除,且成良性,可以按标准体投保;或者满足“发现肌瘤超过半年,最大直径不超过5厘米,且边界清晰,无贫血或仅有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大于g/L或10g/dL”,也能正常投保。

一般只要被医学认定为“痊愈”以及肿瘤有“边界清晰”字样的,多数都不会对核保有负面影响,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对待核保,有问必答,无问不答,谓之坦诚。

四、我对未来不抱希望,不想买保险

这种消极的心态,在哪儿最常见?日常唯唯诺诺,网上重拳出击,化喷子为神奇,喷吐事件百态——以我这暴脾气遇到这样的,无疑会掀起血雨腥风。

《三十而已》为什么爆火?

它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人有权选择安稳又平淡的生活,那我也有权不选吧?”

“有终点的出发才叫出发吧?可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都说婚姻是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啊?”

但在绝望深处却是柳暗花明:

“我没有靠山,我就是自己最稳的靠山。”

“我没有财富,我就是自己最好的财富。”

“我没有故事,我就是自己最想写的故事。”

看到绝望,诞生更多的希望。

如果你真对未来不抱希望,讲道理更应该要买保险。保险能够减轻对未来风险的恐惧,可以腾出精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多的幸福。

它们各司其职,为你保驾护航:

意外保险,不只是因为有人要离开,更是为了留下来的人能够更好地活下去!

健康险(重疾与医疗),不只是保一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不要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

寿险,成年人的责任,生前是家里的印钞机,死后也能化为一堆人民币,生活的魅力就是心安理得。

今天付出微不足道的力量,通过保险这份契约,为未来生活提供一个确定的保证,让爱更长久、更实在。

希望不是通过保险买到的,是有了保险,更容易做到。

结语:

我们总是心有不甘,选择安于现状。

这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改变从自己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